種稻不只是種稻

◆福智教育園區採訪組

  稻子成熟了,這片金黃色的稻田,是國二男生這學期校外農耕的成果,可惜的是採收當天下著大雨,所以學生無法親自採收。不過,重點是種植過程的學習,而不是收成。

  上學期種玉米,這學期要選擇什麼作物呢?林文志老師說:「記得師父曾經說過,種有機除了提供健康食物之外,也要能自給自足,稻米是台灣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萬一週遭環境沒辦法幫我們時,學會種稻,至少能自己生產,維持生命,對增上生而言,這是很重要的關鍵。玉米是旱作,這學期選擇水作,讓學生學習不同作物的種植。」

  課程既已選定,林文志老師就向法師和學長請示,希求得到師長的加持,法師、學長也提示了些重點──讓學生歡喜做,多練習觀察,除了種稻的整體概念之外可和其他課程結合。因此,老師會把數學、理化、生物、童軍等課程內涵融貫其中,師生都在做中學、學中做。林文志老師為了把這門課完整無誤的傳授給學生,前後五次,向嘉義農試所水稻研究中心陳榮坤先生請益,陳榮坤先生也樂意傾囊相授,甚至親自到園區指導。

  水稻的種植,要經過種子消毒、浸種、育苗、整地、插秧、追肥等非常繁瑣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灌溉排水,水的控制良好可以抑制雜草及病蟲害。但學習主軸並非種植的技術面,而是要學會敬天、互助合作、培養「跟人學」的觀念,並涵養慈悲心,因此三月二十一日插秧前,老師帶著學生仿祭天的儀式,透過讚頌、提策意樂、持咒、祈求,非常慎重的把秧苗種在田裡。

  稻田分成生產區和布施區,稻子抽穗時是老鼠的最愛,為了提防老鼠吃掉太多稻子,學生們每人寫給老鼠一封信,和老鼠溝通,先讀給師父聽,再供在佛堂,他們告訴老鼠:「你們餓的話,請食用布施區的水稻,這樣你我都有得吃。」

  稻田裡生態非常豐富,除了老鼠常光顧之外,田裡的常客是蝌蚪、青蛙、福壽螺,小鳥也常光臨,有一天,不知從何處來了一隻大烏龜,孩子們疼愛不已,放生後還惦記著牠,希望牠不要受到傷害。學生們早已串習護生的概念,還曾為曬田時,田中生物怎麼辦?討論了一堂課,就如文志老師說:「種有機天天都在放生。」

  一學期下來,學生們體會到農夫的辛苦,更知道要惜福,珍惜每一粒米,也學到彼此間要互助合作,因為唯有一群人才能完成殊勝的共業,有人為要心存感恩,要跟著有經驗的人學,有疑問就得請教老師,透由實作更鍛鍊了心力和體力,所以種稻不只是種稻,而是全方位的學習。

  國中生有「米」事,國小生也不甘落後,七月十日,大家共同種在十八號地的越光稻,經過八十九天成熟、收割後,終於碾成了米。老師們用心規劃了一系列活動,糙米用來爆米香,白米包飯糰,胚芽米則作成米麵包。米香爆好之後,先送到大悲精舍供養法師,再和園區同修共享。

  D3棟一樓佛堂擺滿了豐盛的供品,一疊疊的米、一包包的米香、一盒盒的飯菜,緣路法師對大家開示:「豐收之前有許多人的付出,這是看得到的因素,但有更多的因素是我們看不到的,所以要心存感恩。」陳學長也說:「從播種到收成, 一路走來很辛苦,但我們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是很快樂的,大家要謝天謝地、謝謝師父。」師生們飲水思源,把這豐收的米食虔誠供養師長及諸佛菩薩。

福智之聲第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