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義與命

◆蔡忠道               
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研究專長:魏晉玄學、史記學、先秦儒道

  人生的第一件重要課題,就是對人有限性的充分認知,這樣的認知,不是看見人的渺小而喪志,而是在生命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有尊嚴地活著並追求永恆的價值。

  人的有限性,就是「命」。所謂的「命」,包括「天命」與「命定」兩種意涵:天命,是天所賦予;「命定」則是被決定的條件,這兩者都有人不能自主的意義。

  孔子一生,並非順遂,雖然官至大司寇,卻居官未久,即自動辭職。周遊列國十三年也是奔波勞苦:陳蔡絕糧,七日不食米穀;鄭國迷途,被譏為喪家之犬。晚年回到魯國,又面臨喪子之痛,弟子或散居各地為官,或英年早逝。孔子面對這些情境,也不免感受到人在命運之前的渺小,如: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冉伯牛是孔門四科十哲之一,在德行上有很高的修為。有德者卻染上惡疾,讓孔子十分痛心,卻也無力改變事實,他只能在窗外握著伯牛的手,感嘆命運的難以捉摸。除了人生的際遇,理想的實踐亦復如此,非人所能主宰掌握,所以,孔子也慨嘆:「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孔子希望以王道說服國君的努力,終究無所成。

  然而,人在命運的宰制之下,只能抱怨感傷嗎?除了顯現命運捉弄人的巨大力量,以及人的微不足道之外,人還可以做什麼?

  儒家先肯定人之有限性及命運不可改變,在命限的前提,再轉出「義」。

  「義」者,宜也,落實在具體的實踐,就是做該做的事。儒家認為,在命運巨大的主宰力量之前,人們不畏懼其巨大,而實踐自己該盡的努力,這就是「義」。這是人們透過思惟之後的抉擇,在該做的事情上全力以赴,結果或許無補於實際,然而,在努力的過程中,原本微渺的個人,藉著努力為所當為的堅持,挺立於命運之前而毫無懼色,就有一種力量,也肯定了人的尊嚴。所以,孔子說: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富貴之追求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也是屬於命限的範圍,非人所能主導把握。因此,孔子並不是說自己願意為了追求富貴做任何事,而是認為追求富貴並非求而可得,因此,轉而「從吾所好」。孔子自述其「五十知天命」,一方面是體悟「天生德於予」的崇高生命,一方面也是充分體認「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人生局限。

  儒者應世的態度是積極進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的修己、安人、安百姓,孟子的兼善天下,都可以看出儒者的自我期許與遠大抱負。儒者以經世濟民為終身職志,隱居避世並非其第一選擇,《論語》有多處描述孔子與隱者的對話,基本上,孔子對隱居避世的道家人物有同情的了解,孔子這種態度可從他對楚狂接輿的「欲與之言」的反應獲得印證。而這些隱居的賢者對孔子淑世的理想、堅定的毅力也多能體會,如長沮稱孔子「是知津矣」。(皆見〈微子〉)

  子路曾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這段話充分表露儒者面對理想實踐的坦然,以及一貫擇善而堅持的性格,堅持一種合宜的典範與完全的心安,這也就是儒家的「即命顯義」,在人生局限的前提下,仍堅持著該做的事,在「知其不可而為之」透顯出剛健奮揚的精神,生命因而莊嚴且偉岸。

福智之友第130期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