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釋問(上)

◆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

  第十一屆請法團晉見仁波切時,同學請問諸多問題,仁波切皆慈悲回答,本刊特別整理,分上下兩篇刊載。本次刊出有關菩提心及空正見問答之部分以饗大眾。

 

問:愛我執何時斷除?

  所謂「愛我執」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很狹窄的,只想到自己利益的一種自私自利的「愛我」;另外一種,就是具有智慧的「愛我」,這是什麼意思呢?以菩提心來說,希求菩提之發心,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為了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我必須成佛,這是由智慧去愛我,這種的執著就不是現在所指的愛我執。現在所指的愛我執,是所謂比較自私的、不去顧慮別人的這種愛我執,如果愛我執是在這一種的定義下,那我覺得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愛我執就可以斷除了。

  但是,愛我執可以有很多種,就像聲聞和獨覺羅漢,雖然仍有愛我執,可是因為沒有真實執著的緣故,所以這種愛我執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以我們的愛我執而言,因為跟真實執著是一起並行、互相依賴的,所以我們的愛我執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愛我執本身又有不同的愛我執。像獲得了資糧道的菩薩,生起了不共的菩提心之後,並沒有斷除真實執著,因為沒有斷除真實執著的緣故,所以愛我執的力量可能會比較強大,這是我個人猜想的。但是獲得了八地菩薩以上,就是清淨地以上之後,已經斷除一切煩惱、斷除真實執著,這時候愛我執的力量就不會那麼強大了。

  所謂「捨己愛他」的意思,並不是指完全的捨棄自己、不要為自己著想,絕對不是這一回事!而是如果對他人有完全的利益,在這樣的情形下,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比較,他人的利益比自己的重要,於是去行他人的利益。

  修這個愛他心的原因,是為了自己快樂、自己離苦得樂的緣故。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比較的情況,這個時候他人的利益永遠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於是捨掉自己,這個才叫捨己的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光是以詞面上,就說捨己、捨己、捨己,什麼都不要,不要這樣去解釋。

 

問: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難,我們只能無能為力的愧疚著,就像遇到路邊的乞丐,面對這種狀況的時候,內心該如何安立?

  如果我們做得到,當然能夠幫他就儘量的幫助,如果無能為力的時候,就要思惟業果,了解這一切都是因為造惡業的緣故而感得種種的痛苦,而且要提醒自己:隨著業和煩惱而轉,最後的下場就是如此。

  以一個佛教徒來講,我們遇到別人遭受困難的時候,能幫助就儘量幫助,無論是外力的或者是財力的,或者給予他們開導;如果完全沒有辦法幫他們的話,這時候就從他人痛苦的經驗督促自己:「我應該更要多做一點善行,斷除一切惡行。」如果能夠想更廣一點,也就是發願:「雖然現在我沒有能力能夠幫你們,可是願我將來能夠代替你們來承擔這種痛苦,願我將來能夠讓你們得到究竟的安樂!」而去發起這一顆殊勝心。

  此外,你們回到家鄉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事,因為多數人都是慢慢的老死、病死,西藏就有許多這種中心,也就是西藏有一些老人,沒有人照顧,就由中心派學員去照顧這些老人。你們團體如果有這種意願去做的話,我覺得非常好;如果還沒有做,可以自願去幫助這些像養老院之類,其實是非常好的。最近我去瑞典的時候,遇到一位老人,他從十九年前就推動一個活動,針對已經退休的老人,提供他們一個教育年輕孩子或者孩童的機會,讓他們去學校教書。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很實際的活動,因為它有很多的功德存在,我個人感覺是如此。對已經退休的老人來講,因為他這一世要做的事情幾乎都做完了,所以他不會去想什麼,因此他自願去教書的時候就能很專注,所以對被教導的孩童來講,會有這一種的幫助。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是,像這一些已經退休的老人,如果沒有事情做的時候,講不好聽一點就等於等死,所以如果有事情讓他做的話,他至少不會有那種感覺啊,而且跟孩子處在一起的時候,他個人也會覺得說:「啊!我真的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要帶給孩子教育,所以對他思想上也會有幫助的。像這一些退休的老人,雖然他的身體已經變老了,可是一天到晚跟小孩子處在一起,他內心好像會跑出一種年輕的狀態。所以,我覺得對老人也是有幫助的。

  在瑞典有一些西藏人,其中有一位已經退休的西藏老人,我曾託人給他一個口信,要他和這一位瑞典老人連絡,希望能夠從他那邊學習一些的經驗,用到我們這個社會裡面,如果能建立一種學校或者制度的話,相信對我們的社會絕對有幫助的。同樣的,看你們有沒有辦法對這方面有什麼想法或者是計畫,我相信對你們來講也是絕對有幫助的。尤其是小孩子,我們不一定要跟他講佛法,以一個佛教徒來講,可以給孩子佛教的觀念,不一定說一定要講佛法,老人必定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而且老人有一個好處,當他看到小孩的時候,就會很愛他、很照顧他,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又可以把他的經驗說出來,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問:受菩薩戒回去之後,如何守護?如果有損菩薩戒體的現象產生的話,如何使戒體圓滿呢?

  我們如同之前一樣觀想真正的佛安住在我們前方的虛空中,也就是在佛像面前,再次的自我接受菩薩戒體,可使衰損的地方獲得恢復而成為圓滿戒體。

  我每一天都自我接受菩薩戒體,這並不是說所謂的菩薩戒衰損或什麼,而是每一天都可以自我接受,如果你們能夠做到的話,那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也可以配合《入行論》裡面有一個受菩薩戒的儀軌文,或者,受菩薩戒時唸的「我今皈依三寶尊」,在還沒唸這句話之前,先唸「諸佛正法眾中尊」等四句偈皈依和發心,接著唸七支供養,之後再唸「我今皈依三寶尊」這個偈頌文,觀想唸完第三次之後,生起了菩薩戒體或衰損者獲得增長。以我個人來講,我也是如此的唸誦,也就是配合廣論或略論裡面所說的皈依和發心的儀軌文先唸誦完之後,再唸「我今皈依三寶尊」這個偈頌文,而來讓自己接受這個菩薩戒體。我平常一天之中所做的功課幾乎是四個小時到五個小時左右,花最多時間就在菩提心受菩薩戒這部分,我會特別認真的去做觀修。

 

問:我們都沒有生起菩提心和空正見,仁波切為什麼要傳給我們灌頂呢?如果不守護三昧耶的話是否會墮落?

  我必須要回答說,傳灌頂的上師本身也沒有菩提心和空正見。不過對菩提心和空正見有完全信心的話,在這個基礎下就應該要去學習金剛乘,因為之前不是說,像日月般的菩提心縱使須要幾千劫,我也願意修,所以如果今世我們什麼都不修,那今世生起菩提心的機會就很少了,如果要等到菩提心生起的話那要等多久啊?如果今世不珍惜這一種能夠學習的機會,其實隨著業力墮落三惡趣的機會太多了,有一位蔣揚協巴大師曾經說過:「我們到目前為止,無始以來隨著業力投生三惡道次數是永無止盡的,但是真正受菩薩戒,受了金剛三昧耶戒,因為毀背這個誓言而墮落三惡趣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過,縱使墮落也是值得的,因為墮落之後還會讓我們在內心裡面留下習氣種子啊!」這位大師確實是一位有善巧的成就大師,真是不可思議的!以實際上的狀況來講,在我傳授灌頂的時候,如果在這會場裡面,有人對菩提心沒有絲毫的信解,沒有欲求心,對空正見沒有任何信解或者是不歡喜的話,在灌頂一開始的時候,會以朵瑪去除障礙,梵文叫做「嗡蘇麻尼」就是把它趕走的意思,這些我就把它們先趕走沒有問題吧。

 

問:唯明唯知的體性與自性有何關聯?唯明唯知的體性與自性空有何關聯呢?

  就唯明唯知而言,你去尋找是找不到的,那唯明唯知要怎樣去安立呢?就是因為有前剎那後剎那的一個續流聯合起來,所以我們才說這個叫做意識。但是仔細去找的話,從每一個剎那的續流去解剖、去找的時候卻都找不到,所以它本身無有自性。至於唯明唯知的體性是指每一個意識都具有這一種定義和現象。

福智之聲第1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