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到菩提

為什麼會有「道」?一定是和你的目標有關。這條路通向哪?也是根據它的目的來確定。所以就像到達目的的道路一樣,「菩提道」,它是趣向菩提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

 

  結束清晨與佛菩薩親密對談的早課洗禮,人潮告別了大殿,紛紛邁向下一個目的地。疾疾堅定的腳步聲消失在長廊的盡頭,不禁令人好奇,法師們去了哪裡?跟隨腳步聲,來到一間明亮的教室,裡頭二十來位僧人彷彿引領企盼著什麼,清爽抖擻的心情與窗外濛濛亮的天色形成強烈對比。清晨五點多,有什麼好戲要登場?桌上整齊擺放的講義上,斗大的四個字躍入眼簾──《四家合註》。

 

我耳畔的菩提大道

  「時間差不多了,各位預科教務法師我們來發心⋯⋯」預科教務,是寺院主要關顧預科班學習的法師,也是寺院的大忙人之一。曾有法師形容,這是又當師長又當爹娘的重擔,其中的辛苦溢於言表。在千頭萬緒的忙碌中,見縫邀約,為彼此創造一段與上師相會的靜謐時光,法師們非常珍惜這千金難買的聞法因緣,直說這段光陰是一日中提持正念的泉源,使自己能頂戴師長,面對接踵而來的境界與磨練。早課後的共學,一週三次,《四家合註》的法乳,潤澤法師們的心田。

  「道,可以分大乘道與小乘道,小乘道裡再分聲聞道和緣覺道,便成三乘道,更廣的還可以分為三乘五道⋯⋯」真如老師溫婉的法音,從小小的喇叭中流淌而出。法師們聚精會神、專注聆聽,努力沿著講述內容全速思惟,為待會兒的小組討論做準備。乍聽《四家合註》,或許會由於對字詞不熟悉、與感受無法結合,或文意難以貫穿等原因,備感艱辛。但法師們籍借著反覆聽聞、小組研討,《四家合註》等同「艱澀」一詞的既定印象,開始鬆動。法若法師說,每次的聽聞前行,老師都會再再提策大眾,必須觀察自己「是由於什麼樣的目標而聽聞?」之前一遇到事情就只想趕快做完的心態,經過反覆串習,無形中產生了變化。她開始懂得反問自己:「我現在有沒有跟大乘發心相應?如果沒有,那我到底在做什麼?」

  這種暫停一下、重新調整的化學變化,也發生在法鐸法師身上。面對習氣熾盛、挑戰身心極限的境界一再來到,她從研討與串習中,找到了前行的動力。她想到,依著目標而建立的道,能夠結出聲聞、緣覺、大乘道三種果實,「我選擇的是什麼道?輪迴之道還是解脫之道?」過去只想高喊「我不行」的難題,似乎在法語甘露的洗滌與同組法師的鼓勵中,有了正面迎擊的勇氣與智慧。

 

佛菩薩的衣中明珠

  「有沒有發現在經典裡佛陀把我們說得很可愛?」真如老師如是說。《四家合註》第三講中提到「治寶石師」與「賢母育幼子」之喻,是法師們津津樂道的公案之一。當我們用事情的成敗定義自我存在的價值時,往往會把自己看得像垃圾般一文不值,但在這種時刻,佛陀依然把我們視為寶珠,生生世世陪伴、打磨我們心中能夠成就佛果的善根。治寶石師的工法一點不輕鬆,在寶山中獲得寶珠後,先用水洗,再放到醋及豆汁中浸泡,復置於苦酒,加以眾藥涵養,最後以布打磨,青琉璃珠才終於出現。

  法若法師說,在遇到過不去的境界時,常會現起這個喻,因而開始相信:「佛陀不是這樣定義我的,我沒有自己想的這麼差」,感受到佛菩薩深切的關懷與期許後,自我打擊的作意便消失無蹤。這公案也同樣鼓舞了法雋法師:「如果治寶的過程必得經過這些步驟,那我又有什麼理由要對自他眼前的不圓滿感到焦急和失望呢?」堅定的步履,在遭逢挫折仍然不屈不撓的出家人腳下跨出!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清澈了自他的理路、撫慰了彼此對境時的無助與彷徨。

  《十法行續》:「如於年幼子,依次學服食,乳酪粉麵肉,後服豆穀等,雖多更增力;如是我諸子,依次三藏等,後由證此覺,能成就遍智。」研討中有人提到,如果換作我們,會用這種角度解釋「道次第」嗎?眾人紛紛附和,總覺得道次第理應是一門嚴峻、不易親近的學問,從沒想過它原來有著樸素的色彩、暖心的溫度,內心對佛菩薩慈悲、智慧功德的仰望,再添一分。有法師回想小時候母親對自己的用心,果真如經典所記,從一點一點餵養乳汁等流質食物開始,大一點兒才喝粥嚼飯,直至有天我們能自在吃喝,長大成人,但在母親心中,我們永遠是孩子,她掛心的永遠是我們吃得好不好、飽不飽,一路無間斷地守護。這才發現,佛菩薩之所以能把「次第」描繪得如此細緻貼切,全因太想幫助我們的緣故。

  法菩法師總結:「師父曾說,只要你自己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老師對我們,也是同樣一顆心啊!」擔任教務法師,必定會面臨與班上孩子溝通的問題。這樣講不能接受,就得換個方式說。如果還是聽不懂,就再換、再換、再換。法迅法師說,聽聞老師開示之前,會覺得難溝通是由於問題本身有難度,現在發覺,其實就是「次第」的問題。怎麼把自己所理解的、向上走的路,一步一步拆解到細緻、拆解到孩子感覺自己一伸腳就可以跨上⋯⋯這段歷程,培養了她的耐心、淬鍊了她的智慧,因而開始感恩自己能有扛起這份資糧的機會,經典中賢母的身影,如今在自己的生命中真實上演。

 

聖者鋪設解脫之路

  「敬禮皈依妙音天女、妙音、上師佛菩薩⋯⋯。為什麼叫『妙音』?因為文殊菩薩從來不口出惡言,言語有美妙之德,所以稱為妙音。我們現在可以發個願,也要學習他。」《廣論》的皈敬頌雖已琅琅上口,〈箋註皈敬頌〉中所禮敬的祖師尊號亦不陌生,然而內心對於佛菩薩、祖師始終有種距離感。從《四家合註》第四講開始,老師一位一位介紹佛菩薩、祖師的行誼。第五講中,老師提到:「為什麼我希望能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諸位大善知識的行傳?因為都是藏地的祖師,我們只是聽過這些名字,卻不知道他的行誼,去禮敬的時候甚至可能也找不到恭敬的感覺⋯⋯」簡短的提策在眼前開出一條光明之道,法實法師歡喜地說:「反覆聽聞與研討《四家合註》,讓我更了解佛菩薩、祖師的功德,稱頌聖號時不再只是一連串聲音,而是我要追尋的理想!」

  憶及《四家合註》第二講,法菩法師記憶猶新。當時兩位辯論很厲害的法師與老師一來一往對答,震撼了在場大眾。「我確信有人可以獲得菩提,但是不確信我可以;我確信有人可以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但是不確信我可以⋯⋯」每個問句,把修行人內心所有的不自信,一條一條攤在陽光下。眾人屏氣凝神,等待老師拆招。只見老師慈悲的眼神環視大眾,以堅定的嗓音,緩緩道出:「如果房子著火了,你要跑嗎?(跑!)按你的理路,不知道能不能跑出去,為什麼要跑?」法師語塞,老師繼續追問:「如果釋迦牟尼佛在你旁邊告訴你沿著這條路可以跑出去,你還認為這條路跑不出去嗎?這條路走不通,輪迴可以走得通嗎?即便朝著解脫輪迴的痛苦去試一試,難道不值得拚卻全力嗎?⋯⋯為什麼要坐在此處懷疑?它的基礎一定是此處不危險⋯⋯那麼多時間懷疑出去的路,為什麼不懷疑你的懷疑?」許多人於此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原來,辯論的精神不在於辯論技巧有多高明,而是它能深深觸及每個人心中過不去的難題。那一剎那,被辯倒的不是場上的辯論者,而是我們堅固地確信「自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疑惑與邪解。老師說,佛菩薩無量劫捨頭目腦髓、在所不惜地要靠近我們,就是為了利益我們,有情則會因為佛菩薩難以思議的慈悲而決定改變自己、決心成佛。那天,很多人生出了「我是可以改變的、我是可以成佛的」信心。老師曾在《四家合註》第一講中提到宗大師無與倫比的辯論功德,跟大師辯論完的人絕不會因失敗而心碎,反而內心清涼歡悅,進而生起五體投地的崇仰。老師說:「辯論場上沒有敵人,只有苦難的有情。」透過小組研討,這話在眾人心裡,有了立體的面貌。

  《四家合註》對你我的生命到底有著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改變著我們的命運?老師曾說,《廣論》上的每一個字,實則滲透了對於信仰再再堅固的修為。從標題到皈敬頌,透過老師依傳承詳細解釋的《四家合註》,同道者間一字一句切磋琢磨,你我心續中生起的,將會是攀登生命高峰的力量。菩提能不能證得?煩惱能不能滅盡?在值遇了善知識的這一刻起,輪迴的苦澀即將退去,我們的菩提道,就此展開!

 

福智之聲第2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