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史上著名譯場

◆文:釋如悲 圖:林軒愉

  佛教發源於印度,其後能在中國生根茁莊,端賴經典的翻譯。一代代的高僧精勤不懈地翻譯,一部部的經典、一字一句勾劃出天上一道道耀眼的長河。早期的佛經翻譯,常以一人獨譯,多則二人,相約對譯。後來發展出一套組織嚴密的譯經模式,稱之為「譯場」,譯場盛世時,曾高達百人之多。經過多人之手,反覆勘定,能使字義更貼緊原文,使文采更加斐然。如此譯出的經典,往往影響深遠,千古流芳,所謂「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

  從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開始到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譯場停頓,共計889年,翻譯了1333部佛教經典,共計5081卷。

  中國古代佛典翻譯史上較著名的幾大譯場:

  一、道安大師在長安五重塔寺設置譯場,始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請西域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含、小乘論書,是使長安成為北方譯經重鎮的肇端。

  二、鳩摩羅什大師主持的渭濱逍遙園西明閣譯場,始於後秦姚興八年(406年),是國立譯場的創始。

  三、闍那崛多、達摩笈多、法密等譯師先後主持的洛陽上林園譯場,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605年),是佛教專門譯場的濫觴。

  四、玄奘大師主持的長安大慈恩寺譯經院,始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是佛教譯經史上規模最龐大,譯筆最精審,譯出佛經最多的譯場。

  五、義淨大師主持的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始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是完整之一切有部律的發祥。

  六、天息災大師主持的開封太平興國寺譯場,始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附設印經院,三堂分立:中譯經堂、東潤文堂、西正義堂,是組織制度完備的譯場。

  除了上述譯場外,《洛陽伽藍記》中記載的永寧譯場也頗具規模。

福智之聲第2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