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講記(七)

開宗明義章第一

◆日常師父開示  
(1994年12月05日)

  所以在這裡我們重新回過頭來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注意怎麼去真正地和睦共處。那這個根本在哪裡?從小的時候「始於事親」,他曉得尊重自己的父母,然後呢,不管在身體、精神上面知道聽父母的話,怎麼樣?所以在家裡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後出去的話,是「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所以家庭,跟這個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父子處好了,兄弟當然處好;出去,乃至於跟一國的國君,他一樣地能夠建立最好的關係。那橫的,也同樣的;所以不管是縱橫交叉,彼此間都是和睦共處。這個還不夠,還要什麼呢?「終於立身」。因為他告訴我們這個真正的中心,並不僅僅是形式上面說,喔,我也許這個人哪,大家交情很好;它的中心不在外在的跟這個人的好不好,而是說我裡邊內在的是不是有我的中心的主要的這個宗旨、主旨,能夠使得我自己覺得是從內心上面開來──我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基於這個情況,所以人與人之間自然產生,不管你跑到哪裡,所以這個「終於立身」,那個才是我們的行持的標準。實際上這個立身是開始的時候就必須的,但是這個立身做好了以後,然後呢,從家庭慢慢地推展,一直到天下國家,始終對這個立身不但沒有虧欠,而且圓滿。所以這到最後,仍舊是能很圓滿地完成這個立身,這個孝就對了!

  所以說「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然後最後「終於立身」。這是我們個人立身行事,這個內涵是不管上下都是如此。所以儒家說,立身這一件事情,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註:出自《大學》〈經一章〉)不管你高、高到什麼,古代最高的天子,最低,低到庶人,就是隨便一個老百姓;他的根本在哪裡啊?在修身。修才可以立,不是說隨便長出來一個人就可以。身為一個人,如果你不經過那修──佛法所謂的修行;實際上儒家也是一樣,那這個修的根本,儒家講的修的根本叫「克己復禮」、「學而時習」,它很明白地點出來了。你從家庭當中孝順開始,因為從孝順開始,所以自然父兄都會把最好的,又請個好老師讓你好好地學習,學會了,你好好地照著去做,就是這樣。把自己的私慾「克己」,做你「復禮」──應該做的,都是儒家告訴我們的基本的道理。這個道理叫作「修身」,這裡說是「立身」。

  最後引用《詩經》〈大雅〉上頭的話──「無念爾祖,聿脩厥德。」這個「念」,就是思念,意思就是說:你應該想啊!你怎麼可以不念你的祖啊?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了解,《詩經》是六經之一,《詩經》一共分成六篇,雅是其中的一個,所謂風、雅、頌,它每一篇有它特別的內涵。〈大雅〉裡邊講什麼呢?〈大雅〉主要地就是周公敘述文王的德行,說文王的德行之大啊!那麼它用來幹什麼呢?用來教導,那個周文王就是周朝武王的父親,真正的周朝是從周武王開始的,他得到了天下以後,尊他的父親為文王。所以通常我們說周朝是文王開始,但真正周朝是武王開始,武王的兒子就是成王。那周公就是周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文王的兒子。實際上,孔老夫子最推崇的就是周公,因為他這個典章制度,根據著禮樂所制定的,他是最完美、最了不起的一個人。文王這個行為也的確是最完整的。所以周公就敘述說自己父親,告訴他的侄兒,他那個侄兒就是周朝的第二個皇帝:「你啊!怎麼能不念你的祖啊?」這個祖就是文王,「聿脩厥德」,要好好地修,我們應該有的行為,就是這樣──一心一意地應該自己念念自己的祖上是怎麼樣的能夠立身行道,今天我們做為子孫的人也應該怎麼去努力啊!

  那麼,為什麼引用這個呢?因為孔老夫子心目當中,一直所宗仰的是中國的傳統思想,這種都是先王。可是這個先王主要是古代的聖王,聖賢之君,他有德、有位,乃至有能。這個在一般世間來說,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拿佛法來說,透過佛法來看,我們才可以看得見最完整的內涵,凡是這種人他本身有什麼基礎啊?就是說這個人的修行?對不是這一次修行的,已經修了很多次,所以這一次來的時候,他自己的等流習氣,他的客觀環境,他種種方面都是人世間最高的,所以這種人他真正的內涵、德行什麼等等,也是最完美的。所以雖然儒家並沒有講,可是暗暗地都是說明這個內涵。對我們來說,也透過了佛法以後,因為由佛法的涵蓋面的深廣,我們拿這個來觀察,才能夠觀察得到世間更清楚的一個內涵。所以孔老夫子處處地方標榜的先王,那這一段最後就是引用這《詩經》上的話,那個話也就是讚揚、敘述先王的德行,教我們應該:喔,既然想孝,不忘自己的父母,那想想看父母是怎麼樣的,那我們應該如何啊!所以說:「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那麼,這個是〈開宗明義〉第一章,《孝經》的一開頭就把那個宗旨在這地方告訴我們。好,那麼關於這個基本的概念,就到這個地方為止。諸位有什麼問題沒有?

  像這種地方,如果我們自己能夠念到這個地方,不斷地用佛法去思惟、體會的話,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儒家講的很多這種道理,就是佛法的下士道。反過來說,假定儒家的這個基本能夠好好地做好的話,我們學佛法就很容易。所以說,這個儒家的根本,實際上就是接受佛法的一片最好的肥沃的田地;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在這個上面,你再增長佛法,那就很容易了。這一點,大家首先要了解。

  那平常現在我們一般人從小由父母受了西方的教育,這很糟糕的。像民間當然也是,父母自己很辛苦,看見了子女就樣樣東西給他好的。從小這都養成功惡習慣,吃嘛要吃的,做嘛不要做的,然後看見好的東西跟人家爭,該做的事情自己是逃掉,那將來養成功的是一個廢物。廢物至少他還不會跟人家爭論哪!可是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們長成功一個什麼啊?這廢物還不如!廢物你丟在這裡它不會給你障礙;那現在我們是一個好好的人,好的東西我要,然後該做的時候我不做,還要跟人家爭論。我說這個對我們是一個最大的損失啊!但是我們不能責怪父母,這就錯了,也就是我們的業。所以當我們體會到了這個特點以後,那我們怎麼進一步應該了解。所以說從小的時候,都是告訴我們一樣──提醒我們怎麼去尊重父母。我們把那個尊重父母的心,然後尊重弟兄,跑出去的時候是朋友,這樣。

  所以說五倫的基本概念──你尊重別人,別人就尊重你。你一天到晚指責別人跟人家吵,那別人也一天到晚看你。那如果說,你們現在一天到晚說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別人就聽你嗎?大家想想看:別人會不會聽你啊?別人不但不聽你,說:「喔!我一天到晚錯,你呢?」結果產生什麼效果啊?不管你跑到哪裡,你們兩個人就不能互相自容,有沒有這種感覺?這來了!假定我們真正能夠處處地方原諒別人──其實我們反過來想想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原諒別人。如果是能夠原諒別人的話,那兩個人就做很好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之下兩個人就會做得非常好。所以很多地方,這「克己復禮」的根本意趣,所謂仁,我們總處處地方能夠啊能夠代別人想一想,這樣。既然我們前面並沒有機會接受這種最好的思想理論,至少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好好地努力,這樣的話,就產生一個非常好的和睦的社會的基礎,就建立起來了。我想今天我要給你們講的就是這個。

福智之聲第1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