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是把關人

編輯室


視吸引力不分國界,已深入每一個家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此情況下,想藉關機或不買電視機來抵抗它的誘惑終非解決之道。

  兒童看電視的最大問題,在於他們看了太多不適合的節目,解決之道端視家長能否做個電視節目把關人,協助孩子判斷什麼是適合他們觀賞的節目。

  根據一項「個人收視率研究」用電話訪談全省各年齡層三千六百人次,結果前五名的類別如下:國小為綜藝、綜藝、綜藝、綜藝、綜藝;國中為綜藝、綜藝、綜藝、連續劇、綜藝;高中為綜藝、連續劇、綜藝、綜藝、綜藝;大專為綜藝、連續劇、綜藝、綜藝、新聞。綜藝節目獨占鰲頭。本來我們以為小學生愛看卡通影片,不料他們最愛看的前五名都是綜藝節目。而綜藝節目惡質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父母用心良苦,要給孩子最好的,但不知這些占了小朋友這麼長時間的綜藝節目好在哪裡?

  另外以台北市小學生抽樣,各年級至少兩班共八百餘人左右為對象,做一項「電視與我」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表。雖然抽樣人數不多,但仍可看出一些端倪。

  從看電視與做功課的順序中,我們讀到一個警訊:回答「不一定」的人數隨年級數而增加。低年級的小孩還能受父母約束先做功課再看電視,高年級小孩自主性較大,但抗拒不了誘惑,答「不一定」的人數,幾乎逼近「先做功課再看電視」的人數。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漸漸習慣「正事擺一邊,娛樂擺第一」?

  另一個看似好事,卻令人省思的問題,回答「家人一起看」的小朋友占一半。看電視已成了家人的共同活動,問題是看什麼節目?綜藝、連續劇及新聞都是排行前十名。是我們的小孩早熟了?還是他們遷就大人的選擇,而提前接受這些節目的「教育」?

  「以身作則」通常是教育孩子的不二法門,在引導孩子選擇適合的電視節目前,家長最好先回顧一下自己平日看電視的習慣:我是否常以看電視打發時間?看電視時是否任意轉台?是否常為電視節目捨棄其他休閒活動?是否會為電視中介紹的產品而急於嘗試?

  如果每位家長都能做這樣的省思,並發現自己面對電視也會有不可抗拒的時候,愈發會肯定父母扮演導引小孩看電視的角色是多麼重要了!

  當家長決定「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規劃合宜的看電視模式後,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裡提供幾個方法供參考。

限定每周看電視的時數

  一天看電視不宜超過一小時,每看三十分鐘應讓眼睛休息十分鐘。不同年齡的孩子,由於課業因素,比重會有不同,父母可彈性調節。當與孩子取得共識後,最好完成一份周一至周日收視時數表,並切實對照執行。

與孩子一起規劃合宜的收視內容

  當孩子只能有一定的看電視時數,他就必須學習決定哪個節目是他真正想看的,此時父母可以協助收集一些有關介紹節目的資料,並和他討論,進而篩選出最適當的內容。父母也可以主動向孩子介紹一些公認的好節目,但切忌強迫孩子觀賞,以免造成反效果。

陪孩子看電視 達成情感交流

  父母應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並留意孩子的反應,或隨時回應孩子的問題。看完電視後可用輕鬆、聊天的方式和孩子討論電視情節,幫助孩子清楚地思考及回想所看過的內容,並藉此判斷孩子是否適合繼續觀看這個節目。

幫助孩子認清 廣告不一定說真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廣告的影響力雖然會隨著降低,但是廣告看得愈多,愈容易相信廣告,所以父母一方面可利用廣告時間和孩子談談話,另一方面也可偶爾將商品買回來,再與電視廣告作比較,讓孩子實際體會真實商品與電視廣告間的差距,增加孩子判定廣告真實性的經驗。

協助孩子良性看待性與暴力鏡頭

  電視中性與暴力畫面常會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當時的反應,並鼓勵說出他的感受,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針對這些鏡頭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點和孩子討論,切勿以視而不見或笑鬧等方式處理,以免讓孩子誤以為父母認同那些性或暴力。

性或暴力鏡頭通常呈現得比較誇張

  父母應該善巧告訴孩子,電視(電影)為了取悅觀眾,難免會安排與真實世界不同的情節;並藉由一些例子讓孩子了解,真實社會並非人人都如畫面中那麼邪惡、醜陋。

  看到暴力鏡頭時,父母也可以將焦點移到暴力情節中「拯救者」的角色,讓孩子了解爭取正義不屈不撓的歷程,提供另一個觀賞角度。父母也可舉出孩子曾經看過的友善、溫馨、理性的節目,兩者互相對照,可讓孩子受污染的程度降至最低。

用心陪子女成長


  現代生活繁忙,父母多同時在上班,回到家已疲憊不堪,最想做的只是癱在電視機前,放鬆自己。如果小孩子還要吵吵鬧鬧,便覺心煩,所以常常會「順便」把小孩也丟給電視,省得教育之苦。殊不知最大傷害,便由此開始!所以要改變,一定得由父母做起,少看電視,把時間花在子女身上,否則只要求子女別看,把他們關在房裡,自己卻大看特看,是產生不了功效的。用心教育子女,雖然會使上班的父母更加疲累,但是十年後,就會覺得,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方式!

 

回章節目錄

回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