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之美

台中福智學苑主任 李衍忠
八十七年九月於教師成長團
演講節錄


  中國文化在您生命當中感受到幾分?事實上,文化所代表的含義不單只是忠孝仁愛等等文字,而是文字背後的價值理念,落實在我們生命以後,造成整個民族的思想、觀念、行為舉止,都被這個內涵所涵蓋住,當它落實成為一個民族社會的生活模式時,它可能不需要談忠孝仁愛,而行為早就在這裡面了。

  舉例來說,中國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視謙虛的,「小犬」指我兒子,「賤內」是我太太,「令尊」呼稱您父親。人跟人相處,不斷地把自己放得很低,因為儒家很重視「謙受益,滿招損」,當您放得很低的時候才會向人家學,好東西才能學得到。另外,在我們心裡一定都有「勤儉」的觀念,賺十分錢,總會存一分、兩分在口袋裡或銀行,絕不會把錢全部用光。這些概念從小長輩就這樣引導,在生活的運作模式中,無論周遭鄰居,我們都是這樣過活,如此逐漸形成我們的文化行為模式。儒家文化已經化成血液流在我們的生命裡,這個血液已經流傳五千年,從夏商周開始,一代代流傳下來,以仁愛為出發點的生命觀念,到孔子把它集合成更完整的描述,並保留下來。

  儒家以仁愛為中心,「仁」的內涵是兩個人,是從我這邊開始做起,因為我們是活在人群裡面,靠著人群才有成就,靠著人群改善我的人生,這一點跟現在社會的享樂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其實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不斷向上,圓滿成就的時候,就獲得了快樂。儒家的這套關係之所以能感動人、影響人,因它有一個特質——實踐,但是很遺憾的,到了年輕一代後,心裡便不以為然,本來錯不在這套道理,因為實踐的人少了,才形成這種遺憾。今天我們應該把這個道理恢復,而且充實內涵,這樣就有它的意義了。這也是為什麼福智文教基金會這麼重視讀經,在孩子愈小的時候,對這套東西還不會反抗時去背,背會了以後就變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對傳統的美德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心中不會只存在競爭、公平、享樂等,還會有一些生命要提升的東西。

  現在社會不斷要求別人,如此我們的生命不可能改善,因為我們沒有一份涵容尊重的心;而儒家是不斷對人恭敬、尊重,不斷看人家的優點,起而效法,當自己改善以後,也去影響、感化別人,所以叫「德化的教育」。從我們自己先做起,一個一個改變以後,社會有一天慢慢就會被轉化,只要我們有這份心想要走下去,最後都可走出一片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