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區脫胎換骨

台中 美雲


  我住的社區是一個住戶不到五十戶的中型舊社區,大門口面對榕樹成蔭的綠園道,道上擺著社區公用的子母垃圾車,來來往往散步的人群,各種過往的車輛,只要身旁有任何不要的東西,不經分類,紛紛往垃圾車裡面丟,為負責社區清潔的阿嫂帶來諸多困擾。

  此時,熱心公益的鄰居張太太,兒女已長大離家求學,正是空巢期,參加數場環保講座之後,深知環保的重要,於是自告奮勇當社區的環保委員,為社區垃圾打造一個全新的家,為社區垃圾回收訂立周全的規則。施行不久,社區參加全市優良社區選拔,一舉成名,得到獎金獎狀,還成為市府指定的環保觀摩社區。

  張太太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用心。首先,她在地下室的公共區域釘了好幾層置物架,裝上拉門配上鎖,這是用來存放各類的資源回收物。又釘了一個方形的鐵盒子,裡面擺了一個裝有水龍頭的塑膠桶,這是用來回收廚餘的。一切準備就緒,接著製做一系列的環保宣傳文宣,挨家挨戶,勸導鄰居施行垃圾分類。社區住戶雖然教育水準頗高,但多年以來養成的丟垃圾習慣,不是說改就改,有人揚言杯葛,有人放話要讓她好看,張太太有時灰心的想放棄理想,但一想到政府積極推行的垃圾分類,加上反對者只是少數,長痛不如短痛,何不趁早讓大家養成良好的習慣。

  施行初期她每天站崗,教導分類,辛苦得連假日都不輕易離開社區。她的用心、決心、對社區的愛心,終於感動了社區的住戶。經住戶委員大會決議:倒垃圾的時間縮短為晚間六時到次晨六時,逾時不候,垃圾袋上還要貼上自家的門牌號碼以備抽查。資源回收時間則定在每周四晚間八時至九時,由住戶兩人一組輪流當義工,一方面學習分類,一方面體會張太太的苦心。資源回收物資賣給固定的舊物買賣商,所得款項納入管理基金。至於廚餘的回收則全日開放,以方便家庭主婦整理廚房。桶子放滿了,一位住在大坑種筍的農友會收到山上當有機肥,條件是必須為他拌好豆漿店的黃豆渣,此舉不但利益社區住戶、利益鄰近早餐店,更利益了孕育我們生機的大地。

  社區施行垃圾分類一年多來,到處井然有序,乾乾淨淨的,贏得不少訪客的讚美。社區住戶之間的交流,也因排班當義工而熱絡,這些好處都是張太太當初一股熱血,用心做環保所沒料到的。因著社區推動垃圾分類成功的例子,張太太已經成了環保專家,到過無數的社區及學校,介紹垃圾如何分類及減量,是為國家、社會默默耕耘的好國民,我以當她的鄰居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