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地球與心靈環保 台中福智學苑主任李衍忠
慈心講座演講稿節錄


  美國副總統高爾在「瀕危的地球」這本書的序言中告訴我們:「文明發展得愈細密,我們卻感覺到人類離開土地愈來愈遠,結果我們人類跟大自然整個分開,分開以後,我們把整個地球用一種觀念來看待它--一個資源的集合體。我們需要用到它時,就想到地球的價值,除了想到地球的用處以外,就沒有別的認知了。」

  事實的確如此,人類對消耗地球上癮了,我們已養成用完即丟的觀念及習慣,地球的資源很快就要被我們消耗殆盡了,而在消耗過度的過程當中,我們造成了臭氧層破壞、全球暖化,全世界平均溫度每年上升一度,南極冰原崩塌融化,造成海平面每年慢慢上升二點五公分。而有毒廢棄物侵入生活周遭,垃圾掩埋場挖得再多,焚化爐造得再大,但垃圾中的有毒化學物品終究滲入地下,毒化了土壤上的作物及地下水,而焚化後的垃圾換成二氧化碳、汞重金屬的懸浮粒子,終究又化成雨水,變成人類享用的一部分。當我們得知環境汙染對人類會帶來永久的傷害時,也許會有短暫的覺醒,但很快地又忘得一乾二淨,當電視廣告上介紹什麼方便又好用的新產品時,我們又馬上被引誘去買一個更新的,但卻不是必要的產品回來,以為從此就能獲得更多一點的快樂,而把環保的人類大課題拋諸腦後。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只有一個想法:「管它的!反正那是以後的事。」絕大多數的人依舊重回故有的「眼不見為淨」的對待環境惡化、事不干己的心態中。

  高爾在書中說了一個沙堆理論,科學家藉由攝影術把一個沙堆的形成過程整個拍攝下來。用堆沙子的機器每次堆一粒沙,第二粒沙會把第一粒沙推到旁邊,當第三粒沙堆上去,第二粒沙又被推到旁邊,所以沙子是慢慢地堆到中心點的四周,等堆到一個臨界點時,後面只要一粒沙子掉下去,一剎那間沙堆就產生一個小小的崩盤,然後就好幾粒沙滾下去,這種狀況一直重覆。我們的眼睛只看到沙堆一直變寬變高變大,卻忽略了每一粒沙都造成沙子下滑的準備動作,而在過程中的某幾個剎那臨界點,那最後一粒沙子就促成崩盤下滑的結果。現在人類濫用、錯用、耗用地球資源的種種行為就是那一粒一粒往下堆的沙子,而每一個臨界點的崩盤都使地球瀕危的程度又加深一層,但我們看不到它的嚴重性,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前面那幾粒沙子,當我們每次看到造成崩盤下滑的那最後一粒沙子時,我們也不覺得怎樣,因為還有下一粒沙子。可是沙堆愈高時,龐大的崩盤也一次比一次大,我們再不去理它,到後來會自食嚴重的苦果,當地球資源耗盡時,將來我們還剩下什麼?當我們對物質的倚賴和消費不斷增加的時候,所付出的代價是喪失精神生活,心靈被掏空,文明淺薄而狂亂,這就是現代人思考模式的陷阱所在,我們以為解決人類苦樂的方法是完全從物質上下工夫,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愈來愈空虛、愈來愈痛苦。

  去年,我曾經有機會從蘭州包計程車到青康藏高原拉卜楞寺,那地方幾乎是什麼物質都沒有,我每天所用的地下井水平均只有一臉盆而已,糌粑、青稞粉,和上酥油就吃了。但我發現在這兒沒有物質的裝扮,卻反而能靜下來從內心去獲得人生的快樂。尤其是載我們去的計程車司機,離開蘭州前往青康藏高原時,怕吃不好用不好,想帶這帶那的,許多東西放不下。他並沒有宗教信仰,跟著我們逛,聽我們討論人生話題,平日忙碌不堪的他,就這樣跟我們過了三天很清淡的生活;當他回來後,發現他所活的世界是這樣的辛苦,哭喪著臉近乎吶喊地說:「哇!我好苦啊!」原來他為了早日還清借來買車的錢,每天像個機器人似的,夫婦輪流一天開二十二小時的車,生活只有一張床跟一部車子。他以前不覺得苦,但跟我們住了三天,他完全把生命空下來,才覺得其實生命、心靈是有快樂的,不能像轉一輩子的陀螺般,不知忙些什麼,把錢耗完了,人生也毫無意義了。

  所以社會上愈來愈多的人誤以為社會在進步中,每個人也希望更進步,但現在整個社會進步的方向跑錯了,以致於青少年問題,教育問題,整個社會問題都出了岔錯。人類被教導要消耗物質,物質提升代表進步,人類對外在物質的完全依賴已經上癮了,這種行為模式背後的思想習慣,導致我們的價值理念出了問題。如果人類不重新回過頭來從精神層面去吸收學習的話,我們環保再怎麼做,收集一個垃圾袋,收集兩個塑膠袋,收集一輩子一百個一千個,都抵不過人類所浪費掉的那麼大、那麼多;如果人類不把消耗物質的這種生命方向改變成簡樸的生命方向的話,那麼再多的教育,或者十二年一貫教育,或者生活教育,設備再多再好的教育,都永遠沒有辦法解決人類的問題;如果我們所有的教育不從心靈環保出發,如果我們沒有全力探索心靈、堅定使命,共同來關切被破壞的地球與消失的未來的這種毀滅性危機,人類的一切教育,一切努力都將成為空話,下一代的小孩比上一代將更依賴物質,一代比一代更難轉回來。那麼當沙堆理論中最大的一次崩盤來臨的時候,也就是人類與地球共同毀滅的時刻,一切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