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之旅

高雄 慧月

  馬基醫師仗著醫術高明,總能在最後幾秒鐘完成手術,及時把病人的命搶救下來,所以開刀時很自恃、輕忽,未經縝密觀察動刀部位,就輕易下刀,或不小心造成病人不必要的失血;然而手術成功的盛名,更使他不注重病人內心的需求,恐懼、不安等情緒反應,比起手術的成功,病人心靈的慰藉是微不足道的,他總是這麼認為,只有蒙古大夫在開刀時還分心去關懷病人的感受。

  手術房裡馬基醫師播放著自己喜愛的音樂,隨著節拍搖擺著身體,與助手們談笑自若,並隨時調侃一下漂亮的護士,手術檯上惶恐無助的病人,心隨著醫師們不斷的笑聲而七上八下。病房中馬基醫師不斷戲謔痛楚的病人,並自以為幽默的挖苦病人,帶領實習醫生只強調技術,專業知識,不談情緒感受,以免影響病情判斷。在家中擅自整修廚房,設計過程未告知妻子。自己的事總是比孩子學校家長會、家人團聚還重要,這是馬基醫師前半生的寫照。

  馬基醫師成為病人了!他喉頭長了惡性瘤,他嘗到了病人的滋味,一連串的檢驗治療中,醫生不耐傾聽病情陳述,不能參與討論病情和抉擇治療方式的權利,不被尊重,毫無尊嚴,醫療過程沒有「知」的權利,因「不知」而陷入恐慌憂慮中,嘗盡痛苦折磨的馬基醫師,終於看到了——治療他的主治大夫簡直是自己的翻版。又遇到一位因誤診而延誤病情的腦瘤女病患,她如何調伏內心,坦然面臨死亡的將臨,帶給馬基醫師很多的感受和啟發,他完全改觀了!他親自去請求那位被他譏為蒙古大夫的醫生來為他開刀,開刀的過程,馬基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他從那位大夫身上充分體會到﹁視病如親、設身處地為病人設想、給病人心理建設、關懷﹂的醫生修為,從此他不再自以為是了。他能傾聽病人心聲、尊重病人,並帶領實習醫生扮演病人,親自體會病人的感受,有了這些人性關懷後,馬基醫師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擁有真正的喜悅——他再生了!

  劇終,我複雜的心情有慚愧、懺悔,有感恩,也有喜悅,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十幾歲的孩子,一副冷漠的表情,一雙雙空洞無神的眼睛,似乎永遠訴說著:「我好想睡覺!」背著沈重的書包,還背負著父母、老師的期盼,所有歡樂的時光在不斷的考試中摧毀殆盡。那個以犀利的眼神,疾言厲色的責問學生成績低落的原因,企圖以考試、講義堆砌學生的未來,不斷摧殘著枯竭的稚嫩心靈,為再提高幾分成績,為達到家長們、學校的期望而拚命以赴,沈迷於升學率中,揮舞著教鞭的我,不也是馬基醫師的翻版嗎?他前半生的寫照,不正是我教學生活的寫照嗎?

  學生像病人一樣需要關懷,但升學率、名師的假象,使我看不到他們的內心需求,他們也需要老師的傾聽、尊重、關愛的眼神以及做錯事時的諒解包容,除了智育,他們需要健康快樂的心靈,他們更需要德育的陶冶,這些都是我看不到的。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聽到這些話時,內心多麼震撼!多麼鼓舞!是德育的推動喚醒了我,我願意以真誠澄澈的心,透過德育的實踐,帶給學生真正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