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過年》

年糕的味道

台北 辛惠


  現代人生活富裕,習慣以金錢換方便,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應景食品,都是直接採買現成品,聊以應付年節氣氛。遙想我童年時代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在過年前好幾天就開始準備自製年糕、發糕、菜頭粄(蘿蔔糕)……過年必備糕點,全家總動員,好不熱鬧。

  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母親那瘦小精幹卻忙碌不堪的身影,總在幼小的我眼前轉呀轉的。因為製糕技術精湛的她每年都受人之託,做出一大籠一大籠的年糕、發糕和菜頭粄,而這些在大灶前燒著熊熊火光、上冒騰騰蒸氣的場景,雖已褪色泛黃,卻是我童年過年時最珍貴的記憶。

  我是純正的客家子弟,從小就看到客家族群特有的勤儉耐勞習性在母親身上展露無遺。每逢過年前一週她就開始接受親友委託製作年糕(甜粄),首先得將一大桶的米徹底洗淨,而寒冬冷冽,做事認真的她把指甲都洗白、洗鈍了。接著是浸泡、研磨,猶記當時讀小學的我有時也會幫著媽媽將一大桶的米提去街上的米店磨成米漿,而那段路程似乎也成了我的小小旅行呢!

  將米漿壓乾後就成了一大塊的粄,放入客家人特製的大竹籃上不斷使力搓揉,並適時加入適量的黑糖和砂糖,使粄和糖完全融合、糖分溶化,直到生出氣泡成為軟硬適中的泥狀為止。這麼吃力的工作單靠母親一人實在是吃不消,何況單是年糕的訂單就有十來件。還好時值國、高中的兩個哥哥願意為母親分勞,正好把他們用不完的青少年精力都發洩在使勁揉粄上,又可賺得一點零用錢,真是不亦樂乎!

  揉粄的工作終於大功告成後,便要放入超大的木製蒸籠內蒸熟。大灶上一次疊放著兩大籠年糕,一籠重約十至十五斤,須時三至四小時,一天可蒸四籠,重複的製作程序就這樣持續了四天,往往要到深夜十一、二點才能收工。天真的我最喜歡蹲坐在大灶前的矮凳上,拿起鐵製長夾將大小不一的石炭夾進灶門裡,以確保火苗延燒不斷。望著熊熊烈火正奮力煮沸灶上的一大鍋水,藉由翻騰上衝的大量水蒸氣漸漸熟透雙層蒸籠裡的年糕。在一片煙霧瀰漫、火光身影之中,我聞到了香香甜甜的年糕味。此時,我的小臉蛋因被灶火烘烤得紅通通而備覺暖和。

  辛苦多日後,母親拿著掙來的數百塊工錢為五個孩子添購新衣,並加菜加料豐富過年的飲食。

  童年的過年及年糕,那是我記憶中永難忘懷的味道,而今這個味道以及母親身上散發的樸實勤懇、任勞任怨──客家婦女特有的氣質味道,令我至今內心都洋溢著溫暖和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