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典 背 誦》

改變,在潛移默化間


  週末假日,是全家人出遊的好時光,但有一群人,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一對對大手拉小手的親子,喜孜孜地出現在福智文教基金會的各地區教室,在不必上班上學的放假日,顯得好不熱鬧!

  親子共讀 其樂融融

  這群和樂的親子們,也是「一塊」出遊去──遨遊於古聖先賢四書五經的智慧大海裡。福智文教基金會推動的「兒童讀經班」,屬於包裹式學習:讀經班的學童的家長必須參加「家長成長班(家成班)」。所以父母們可不是把小寶貝送到教室後,就揮手說再見了,而是先「親子共讀(經)」後,進入另一間教室做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

  福智推動的兒童讀經班,以品德教育為主,重視經典的實踐。課程設計非常活潑多元,除了讀經,並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們思惟如何將所學在身心上呈現出來(經典實踐);還有觀功念恩、德育故事、健康生活課程等學習;下課前的寫聯絡簿及善行分享,更在彼此間泛動了一圈圈美麗的漣漪。

  學習是每一個人的事,尤其是要教人的人,更需要學習。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在學習的這條路上,不僅陪伴,還要一起成長。所以家成班的課程更加豐富:除了與孩子同步學習(深度不同)、互相配合的觀功念恩、健康生活課程,還有親職教育、關愛教育、無限生命等。「這其實就是一種身教。父母樂見子女進步,但總不能教孩子去用功,自己卻猛看電視。因為說服力來自於身體力行,家成班會讓父母也愛讀經。」課程規劃的老師們用心良苦。

  透過持續的學習,親子間有了共同的話題,且點點滴滴的成長都有彼此的陪伴與參與。孩子胸懷憶持的是古聖先賢的智慧,待人接物更為得體有禮;家長改變了觀待事情的角度,家人生活更加和合快樂──改變,在潛移默化間……

  舉手投足 實踐經典

  國小六年級的建燁,平常讀書喜歡把腳架在桌子或椅子上,書本擱在大腿、右手轉筆、左手拿手機聽音樂……有次讀到:「凡讀書需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此後上課總會督促自己不駝背、端正坐好;讀誦前刷牙、看書前洗手。這樣的行為也間接影響了周遭的小朋友。

  慈佑四歲開始上讀經班,不識字又好動的他在讀經兩個月後的一天,媽媽帶他去麵攤,恰巧裡頭有人在飲酒。慈佑不敢進去並說:「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媽媽嚇了一大跳,四歲的娃兒竟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並能判別不要進入不當場所!

  柏翰學了《弟子規》、觀功念恩後,每次全家出遊時,總會先走到車旁,比出一個「請」的姿勢:「阿嬤請上車!」疼孫的阿嬤要孫子先上車,柏翰回應:「『長者先,幼者後』,我必須等您坐好才上車。」有天吃飯時,媽媽喊開動,柏翰回應:「阿嬤還沒吃,我不能先吃。《弟子規》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等阿嬤坐下夾了第一口菜,柏翰才動筷子。

  雅晴的爸爸原先覺得週六是家人聚會的時光,很排斥五歲的孩子去上讀經班。前陣子全家去日本玩,回旅館後爸媽累得倒頭就睡,雅晴以為爸媽生病了,為爸媽各倒一杯水放在床頭並幫他們按摩。不久爸媽睡醒了,詫異地發現拿了一把椅子放在兩張單人床中間的雅晴,還乖乖地坐著。爸爸問:「你在做什麼?為什麼不睡覺?」雅晴說:「我以為你們生病了!讀經班老師教我們:『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爸媽大為感動:「一個小小孩是以一顆多麼真誠的心在實踐聖賢的話啊!」從此,爸爸每逢週六就急忙催促雅晴母女倆去上讀經班!

  觀功念恩 融入心續

  許多讓孩子讀經的父母,原本只想扮演陪讀的角色,不料家長成長班的課程,不但讓自己成為正讀生,而且驚喜發現自身在無形中獲益良多:

  有位口才便給的太太,經常得理不饒人地反擊丈夫的意見,在「觀功念恩」課聽到「牙膏該從何處擠」的事例後,反省到這樣的戲碼也經常在自家上演。當天回家,和先生又要起爭執時,突然憶起課堂上老師講的話:「觀過念怨的原因在於我堅持自己的對,但是我真的對嗎?」當下立即住口,免去一場紛爭。

  另一位太太分享,有天被先生突然問到:「最近刷卡帳單的費用怎麼這麼多?」聽到當下不禁暗惱,心想:「你查我的帳!你不相信我!我可是省吃儉用在持家……」無名火搞得自己整晚轉側難眠,苦到極點。第二天醒來身心疲憊,細細思惟竟發現自己整晚都在造惡業。

  於是決定運用在家成班所學到的概念「認識心和境」──等先生下班回家後,太太找了空檔,鼓起勇氣問:「你知不知道我在生氣?」先生吃驚地說:「啥!你有在生氣?」聽完妻子的抱怨,先生娓娓道來:「因為現在社會詐騙事件多,我擔心信用卡被盜刷,所以提醒妳注意……」因非理作意攪了一晚的煩惱,太太笑說得不償失,但也感恩家成班的學習,讓自己爾後觀待事情會有不同的角度。

  一位深圳讀經班的家長,在一次放長假時,與先生帶著孩子回到台灣婆家。婆婆看到他們,高興地煮了十幾顆獅子頭。「第一天吃,滿可口的;連吃兩、三天,就只能勉強吃一、兩口;到了第四天,看到就快吐了,避之唯恐不及。」婆婆見狀露出了失落的表情。

  做媳婦的她決心實踐課堂教導的「觀功念恩」概念──了解到婆婆是因為上一回到深圳探望他們時,發現先生喜歡吃獅子頭,這次聽到孩子老遠要回來,便親手剁肉製作,由於量大,剁到手都受傷了,老邁的手上還包著繃帶……於是她以自己關愛孩子的心情,去同理婆婆對兒子的那份慈母心,發現當自己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再吃獅子頭時,心中快樂很多,也很樂意幫婆婆處理後面幾天剩餘的獅子頭。

  「以聖人為師」,親子間不僅因為有了共同的認知與準則,關係變得更為緊密融洽,進而樂在學習;更因為透過學習,能養性、養志又養德。從今而後,引領這群站上巨人肩膀的孩子們生命方向的,就是古聖賢的智慧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