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研習》
大馬社團 慈心體驗 編輯室 整理
正向成長中心總企劃陳登福說:「二○一○年參加企業營,受到福智的文教和慈心理念震撼,很希望馬來西亞也能這樣做。志業成功必須要群體合作,但我個人心中的感動很難如實傳達出去,所以找一群夥伴來一起被感動,大家就可以共同來做該做的事。」 建利公司執行長梁志文與陳登福去年同時參加企業營,回去後開始積極在原有的花卉與花材業務中,加入有機農耕與商務。只是,生產、銷售、消費的管道一直難以有效打開,因此很想汲取福智團隊的經驗。 量身訂做的學習 慈心基金會以簡報、影片和座談等方式,向參訪團員介紹基金會的理念、發展以及現況,並安排實地參訪農友、產銷物流、里仁公司,讓參訪團認識基金會團隊的完整運作。 建利公司農耕部主任吳秋勤參訪古坑慈心農場時,感動於農場工程負責人陳明泉的導引,她說:「陳先生非常珍愛園區內的一草一木,即使講到螞蟻、蜘蛛這些小動物,也充滿了疼惜之情,讓人聽了很感動。」吳主任覺得這種愛大自然的情懷是農人應有的,很希望能學起來,回去感動別人。 看過慈心幫助農友及廠商在技術上、通路上成功轉型有機的「瑪納」、「里仁」等影片後,建利商務部副經理李慧玲說:「我們在馬來西亞也辦過綠色研習營,參加的業者現場都頗受感動,但營隊結束後熱情難以持續。」她相信是簡報中所提及「人人都做對的事,生命便可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引領慈心義工、農友與業者持續堅持有機,只是她也好奇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回應,基金會一向以教育為前導,而且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這樣做是為自己好,還是為對方好?」當經常這樣關顧農友、廠商時,就會發展出適合對方的學習與輔導模式。蘇執行長舉了最早的「買蓮花救赤蛙」,以及剛發展出來的綠色保育標章等成功案例,說明透過為農友量身打造的教育策略,可以真實改變農友心態,那麼不論遇見任何困難,農友或廠商都會繼續堅持做該做的事。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西寶專案影片中,義工面對農民的冷淡,卻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邀請農友參加活動,還相邀一起到農田撿垃圾、收成作物,再將收成的作物統統買回家,這才終於打開農友心防,願意加入有機陣容。建利銷售管理部主任莊汶賱觀看後說:「慈心義工讓我非常感動,他們的耐心和堅持是我該學習的。」 建利銷售行政部副經理方展珠體會到,慈心基金會的成功是因為從農民到消費者之間有完整的產銷消制度。她說:「慈心團隊的每個人都願意為理想付出,才有今天的成果。這讓我省思,回去後我自己可以為團隊付出什麼?」市場部副經理戴瑞玉在感動之餘,不斷思考在大馬鼓勵花農轉作有機時面對的諸多困境,她很希望能有更多技能,可以有效鼓勵更多農友轉作有機。 同心同願的力量 里仁公司總經理李妙玲提到,慈心基金會建立了以誠信、互助、感恩為核心價值的完整產、銷、消體制,上中下游一遇問題就互相協調、補漏,因此跨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去年的塑化劑風暴,里仁二千多種產品全數通過考驗,讓合作農友與廠商更具信心。 在「瑪納」影片中,鄒族農友湯志偉體會到慈心是他們的後盾:「有一群人在後面幫助,所以我們要更努力。」建利公司外貿部副經理張潔盈有感而發:「慈心基金會的義工充分展現人性的光輝。我回去也會努力做該做的,因為有慈心基金會這麼多人在背後支持著我們。」 正向成長中心企劃主任王麗婷看到慈心團隊同心同願的一體運作,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有機故事,生起很大信心。她說:「這幾天經常感動得流眼淚,也真實看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做,身邊有許多人可以互相支援、協助。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加上足夠的時間,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教育專員梁秋萍很想知道,福智團體有這麼多事業體,彼此間為什麼可以同心同願,邁向共同的目標? 基金會董事長賴錫源指出,師法友的完整環境是基金會可以保持繼續前進的主要原因。企業的實際帶領人是日常老和尚,心靈指導是佛法,管理手冊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一群同心同願的人,一同學習與實踐利他精神,這就是福智的企業文化。 臨別前,建利公司執行長梁志文說:「在福智看到有機農業成功的典範,既務實,又有心靈的感動,給我許多信心,即使將來會遭遇許多困難,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促成大馬團體二度參訪福智,正向成長中心總策劃陳登福很高興收穫滿行囊,因此,他已經開始規劃今年七月間安排「大馬農友參訪團」來訪,讓從事生產的農友們直接來台灣領受感動與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