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 舞聞雷大地春
◆台北 余愚
漫步灑滿金黃落葉的小徑,驚覺一年將盡──「龍隨冬去,蛇伴春來」。 從小我就怕蛇,記得中學生物課本中,只要有蛇的圖片出現,那一頁必會被同學速速翻過,我也不例外,因為,蛇給人一種「陰險莫測」的印象。其實,很多資料顯示,牠們有許多可敬之處呢! 預報大雨 農民敬蛇 上古社會,人類居住草叢中,常遭到猛獸、毒蛇的攻擊,因而見面互問:「你沒遇上它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它,蟲也,人人虫而長……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足見當時人多麼畏蛇。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發悅之,使王天下,曰:有巢氏。」 雖然,人有了巢,居住環境改善,但一遇洪水,平原的蛇會往高處或樹上逃,此時巢就成為人蛇共同的避難所,也成為人蛇之爭的戰場。這樣的狀況在近代也曾發生,大約四十年前,淮河水患就有不少人因爬上樹,而被群蛇咬死。 中國以農立國,原始農業靠天吃飯,雨水影響農業甚劇,風調雨順或大雨成災,攸關著人民的安樂或痛苦。民俗云:「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雖然,沒正確的根據,但古人從經驗中體會,蛇的活動與下雨有關,下雨之前,牠們往往爬出洞來,給農民警訊,以做好防災準備。因此人們對蛇的預報大雨,產生了敬畏感。 女媧伏羲 人蛇合一 女媧,在《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在《天問集註》提到:「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意思是說人首蛇身的女媧變化無常,一日可有七十般變化。王逸之子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亦云:「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實物圖像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中出土的最足以代表,畫面上方表示天界的日月圖紋中,是一個著漢服梳長髮的貴婦,下身為不規則盤繞的蛇身。此外,在漢代的畫像石墓的圖像上,也常可看到伏羲、女媧的形象,不是人首蛇身就是人首龍身,有的相對而立,有的並肩並體,尾部纏繞在一起。 為何賦予女媧蛇身,大概是對蛇的繁殖能力及圖騰的崇拜,不僅是神話的神秘性,此外還有蛇本身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 《說文解字》解釋「媧」字:「古之神聖女,化(孕育)萬物。」足見女媧是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神,在中國古典神話中女媧人首蛇身,與伏羲是兄妹也是夫妻,補天、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是中國人最早的祖先。古人稱他倆「功同日月」,足見蛇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神聖、崇高的。 崇蛇風俗 中外皆有 崇蛇風俗,源遠流長,中外都有。在中國文化中,蛇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象徵多子(繁殖力強)、長壽(蛻皮),在農業社會有平安富樂的祥兆。福建簡稱「閩」,指的是門中有條長蟲(蛇),至今當地依然有蛇廟、蛇俗。 台灣排灣族以百步蛇為圖騰的代表,只要走進排灣族的社會,不難發現木石雕刻、日常生活用品及服飾,都出現百步蛇的圖騰,他們認為百步蛇性格酷似族中的頭目形象-─獨立、安定、彼此不相攻擊。所以百步蛇在排灣族象徵著權威與尊貴。以百步蛇為圖騰的刺繡、衣服、飾品,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百步蛇被排灣族崇為祖先,是全族的守護神,當颱風來臨前,它會發出鼻笛聲警告族人。 其實世界各民族,均有濃厚的蛇文化,古希臘克里特島上出現雙手握蛇的揚手女神,後世認為是象徵對原始生殖的崇拜。埃及,沙漠中眼鏡王蛇,成為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法老像額頭經常看到蛇的身影。 蛻皮特徵 再生啟示 蛇具有蛻皮的特徵,被視為是再生,古希臘認為蛇的蛻皮,蛻一層皮如同獲得一次新生,與外科手術病人期望獲得康復的想法不謀合。因此,將蛇作為醫學象徵,醫藥之神艾斯古拉普斯(Aesculapius)的手杖就是纏繞著蛇,直至今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以這個「蛇徽」為西方醫學的標誌。 古印度早在婆羅門的古籍中記載:「當一個人去掉心中的欲望時,可得不死的心靈,達到Brahman(梵語,指有質無形的宇宙主宰)的地位,正如蛇之脫掉沒生命之舊皮,靜靜地躺在蟻塚上維持生命。」 佛陀亦說:「已得悔悟超越世上榮枯盛衰的人,應該放開此世及來世的一切,正如蛇之脫掉舊皮,即修道人不但要脫離現世……」都是用蛻皮來勉勵人要好自修行。 一些跟蛇有關的成語,可一窺古人心中蛇的風貌: 一、 蟬蛻蛇解: 解釋:如蟬蛻殼,龍蛇換皮。喻解脫而進入更高境界。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游於大清,輕舉獨往,忽然入冥……」後世道教多用以指羽化成仙。 二、 虛與委蛇: 蛇俗作「虫也」,人人「蟲」「也」聲;「也」為蛇的上古字。然虛與委蛇的「蛇」在此讀音為「一ˊ」。 解釋:虛,假。委蛇,有隨順、隨和的樣子。全句意為敷衍應付,虛情假意。 出處:莊子《莊子.應帝王》篇:「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與委蛇……故逃之。』」 譯文:壺子說,我顯示給神巫季威看的是「萬物皆空的境界」,未出示自己的根本大道,只是對他隨意應付,他弄不清我的究竟,像草風散亂、像水逐流般地逃跑了。 三、 蛇珠雀環: 解釋: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的故事,同「蛇雀之報」。 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劄.方正學蛇報之妄》:「小人之說不止蛇珠雀環之可笑也。」 蛇珠:「隋侯之珠」,又稱隋珠、蛇珠。漢.高誘注:「後以握靈蛇之珠。喻具非凡之才。」(典故:相傳古時隋侯見一大蛇受傷從中斷成兩段,後來他替牠敷藥,救蛇一命,次年,蛇銜一明珠相報。) 雀環:意為知恩報德。(典故:後漢楊震〔四世位居三公〕,據傳其父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隻黃雀被貓頭鷹擊傷,他將黃雀帶回家療傷,加以細心照顧,一百多日後,黃雀羽毛長成,傷癒後飛走了。當天夜裡有一位身穿黃衣童子拜見楊寶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您仁慈相助,特以白環四枚相贈,令您子孫潔白,位登三事……」後以「雀環」作為知恩報德之典。) 看到動物「受人之恩,湧泉相報」,心中不禁些微悸動,值此歲末年初,我想整理整理這些日子來,該感恩的人與事,並讓這份愛綿延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