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三疊

◆花蓮 荷光

  傳統文化經典的分量,在求學時代曾經被錯置,總覺有那麼一些煩悶與不屑。直至大學國文期末考題,出現論語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雖是從前即已讀過、背過,卻在答題時忽覺內心澎湃。記不得自己寫了什麼,但孔子固守人間而又堅毅超然的形象,從此印記在腦海裡,而經典也在心中漸漸別有一番情味。只是,是太年輕吧!經典終究是被束之高閣,總想另尋人生風景。
  初學佛法,那超越時空廣納群生的思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胸懷,又更觸動似是長久以來的尋覓與渴盼。翻閱著、誦念著經論,有時感動,有時不解,囫圇吞棗的汲取一些滋養。但未得良師點撥,未去深思探覺,只成心底隱隱的片段光影。
生養孩子,面對活生生的小生命,要從哪裡開始拉拔他的人生呢?帶老大時,「兒童讀經」正在推展。原來,經典,在生命之初,在學習之始,即是最好的啟蒙,最美的陪伴。只是,是補償心理?是求好心切?是虛榮心起?對於孩子接觸經典,原是驚喜連連、鼓勵不斷,漸漸變成要求再要求,小小的心靈似乎盛載過重的使命與過多的期待。

  幾年後,老二來報到,經典依然是重要的胎教。因有前車之鑑,因學到讀經以歡喜心為要,因自己多次被經典打動而更愛讀經,也對孩子伴我讀充滿感恩,讓我們的親子讀經滿溢著幸福感,孩子和經典成了好朋友。

  只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覺得孩子潛力無窮,忍不住又增加對孩子的要求。女兒幼稚園中班即會用自己的方式做讀經計畫,眾人佩服,而我在意的是她是否每次都認真執行。其實自己又何嘗做到呢?全家報名經典背誦會考,大人考前衝刺,也要孩子加強不熟之處,但孩子就是不想,甚至趁我們埋首苦背時多玩一點,結果孩子也都過關了。孩子的記憶力良好發展,孩子的平常心自然流露,為何要扼殺呢?

  就這樣不斷拉回心思,自己讀得歡喜認真,孩子也就歡喜認真了。果然,孩子不僅做自己的讀經計畫,還會關心我們的讀經狀況,好幾次提醒我們要讀經。女兒大班時曾幫我規畫論語進度,並做小禮物當獎勵,不時鼓勵說:「媽媽讀經好棒!」真是可人的小天使。

  有次看到介紹一群法師努力背誦和學習的影片,他們立誓:不管老的、病的、笨的、忙的,統統要背,統統要學上去。有位法師眼睛不好,醫師警告每天只能看書十分鐘,那就拚命用聽的。有位法師整夜照顧病者,只睡十分鐘,第二天依然到課,當認真的學生,之後還滔滔不絕為因病缺課的法師補課。有些法師各處弘法,仍想辦法連線上課或事後補課。年紀大、沒記性,都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因為無限生命的目標,無限學習的規畫,他們幾乎是活在臨界點上,傾盡生命向師長學習,向經典掘寶。

  那份學習的熱情,使我心翻騰。回想自己,年幼無知已不堪回首;之後有三次機會常與經典相遇,應可好好背書,一是讀中文系,二是接觸佛法,三是帶孩子讀經,但仍未把握,直至帶老二讀經,才有些改善。看到這群法師的學習精神,深覺汗顏,又覺典型在目前,有為者亦若是,當確立了最高的學習典範,為何又要猶疑呢?就去背吧,背吧,背吧!大把抓起這些七珍八寶,讓生生世世、時時刻刻受用不盡!

  見縫插針,善用生命幾分鐘的學習模式,似也讓心思較單純、生活較簡化,稍稍減少為雜念而苦惱奔波。念著:「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竟有一份親切感,雖未達這般境界,但確知那不是乏味困頓的,而是充滿學習的喜樂;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指日可待。只要有明眼人指引,只要願意學,只要繼續學。

  有天串背到:「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不禁潸然。是啊,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自小讀書,「聖賢」只是作文或考試中出現的名詞,不干生命底事;如今想來,痛悔無比。在學習的黃金時期,竟如此不識貨,與經典擦肩而過,與聖賢失之交臂。所幸,得遇心靈導師與同行善友,拉高生命視野,探索經論內涵,儘管記憶力、學習力已不如前,但更要珍惜,不再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