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禮物

◆桃園 鄭惠齡

  有些東西看起來既不貴重也不起眼,可是它一直默默地存在著。直到我「學習」之後,才發現它是一份珍貴的禮物──穿越時間、空間的心意相通。

  二○○六年,我的大女兒,我婆婆的第一個孫子出生。先生愛我也疼惜她的媽媽,花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錢,讓我在醫院坐月子。孩子有護士幫忙照顧,自己也能專心休養哺餵孩子,我完全沉浸在自己初為人母的喜悅中,沒去想婆婆也在經歷初為人祖的歡欣。為了盛裝我跟孫子的營養,她特地去買可以保溫的容器,對家裡長期經濟窘困,已習於省吃儉用,挖東牆補西牆以掙錢的婆婆來說,這樣特地花費,代表她對我與孩子的重視,但這是我後來才懂的。每天她老人家就提著一小鍋熱好的雞湯或魚湯,從新店坐捷運、轉火車到她人生地不熟的中壢火車站,再搭醫院的交通車到醫院來看我,及偶爾能看上幾眼的孫女。天曉得她得多早起床做這些事?!但受新式教育、嫌麻煩、怕嘮叨的我,那時完全收不下她的付出,而且在專業護士、月子餐等什麼都有的情境下,對婆婆這樣的付出只覺麻煩,於是我跟婆婆說:「媽,不用這麼麻煩,大老遠跑這樣一趟,這裡什麼都有。」然而說了幾次沒用,便對她老人家擺臉色冷戰。後來婆婆真的不來了,因為我說這樣對我比較好,她就順了我不來了。現在的我才看懂月子餐和婆婆的湯不同在哪裡;也才懂她來是為我好,她不來也是為我好!

  坐月子結束後,因著我回去上班,婆婆來跟我們住,幫忙接送孩子和照顧我們。婆媳互動中,我不覺得自己不孝順,但二○○八年參加由福智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教師生命成長營,再一路跟著團體學習,才發覺自己這一輩子沒有懂過「孝順」二字!是日常老法師開了我的心眼,讓我看得懂。

  女兒出生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我費盡心思,砸重金買書,照表抄課,殊不知婆婆她老人家的生命點滴就是最好的床邊故事──
像家裡浴室有兩張不起眼、卻很「俗」的塑膠板凳。這是二十年前小叔要參加大學聯考時,家裡為了陪考,「特地」花錢買的。對就算是一毛錢,都要費盡心思才能挪出的婆婆而言,這樣的舉動,意味對這件事的重視。

  考季結束,板凳沒用,被婆婆收藏了許多年。當我的女兒出生,婆婆為了幫她的孫女洗澡,便翻箱倒櫃把板凳找出來,擦拭乾淨,從新店帶到桃園來。

  後來,不起眼的塑膠板凳,被外子坐裂了,因此,每每外子在為孩子洗澡時,常不小心被裂縫夾到。他才叨唸這兩把板凳該扔了,隔天就見塑膠板凳的裂痕被膠帶緊緊地黏合,當然,這是平日惜物如金的婆婆做的。

  如今,女兒小一了,板凳仍靜靜地放在浴室裡,提醒著我,我們是如何地被婆婆照顧呵護著。生活中,婆婆點滴的身教及付出,不曾減少,就像空氣一樣一直存在我們身邊,但如果沒有我的老師,日常老法師跟我說,「愛」是「心受」,用心感受別人給我們的東西與情感──這些珍貴的禮物會隨著時光的流逝,無聲地消失在歲月裡。感謝我的婆婆,感謝我的恩師,讓生命之愛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