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交響曲
──福智教育園區 為有機小麥留種

◆園區採訪組

  二○一三年一個春天的午後,福智教育園區的耕讀農場裡,人聲、笑聲、讚頌聲、弦樂聲、打麥的機器聲……譜出歡樂的麥田交響曲,更勾繪出一幅溫馨拾穗圖。

慈心基金會認為一個完善的農業體系應具多樣性,包括品種及物種的多樣性。因此人類主要糧食不應只局限於稻米,其他如小麥、小米、薏仁或豆類等雜糧,也應在本土留下一定的種植面積,且不同的植物可以提供不同的營養。有著相同看法、致力復育本土小麥的喜願基金會,於是提供麥種、發起國人種小麥活動,以期打破台灣不適合種小麥的迷思,並能從仰賴進口到糧食自給,而收成的小麥提供喜憨兒麵包坊等食膳團體使用。

二○一二年秋天,福智教育園區在耕讀農場種下約半分地的小麥,此次首批種植的有機小麥,將留為種子做為教學用,並繼續播種,讓它生生不息、增長廣大。

惜福習勞愛大地

為有機小麥留種行動,由黃明月老師帶著高三忠班同學,在耕讀農場除草、整地再撒種。當時已兩個多月沒下雨了,但播種當晚竟不可思議地下了一場雨,甘霖滋潤大地,三天後小麥就掙出泥土、發出嫩芽。

一般來說,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合在乾旱的地方生長,生長時不像水稻需要大量的水,而台灣的冬天恰恰少雨又低溫,適合旱作的小麥生長。在師生悉心照顧下,經過四個月的生長,隔年春天小麥成熟了。豐收的季節來臨,師生計畫舉辦「喜願麥香茶會」,熱情地邀請福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耀輝先生、園區學校老師及小中高學生參與盛會。

茶會開始,陳董事勉勵大家:「小麥能在我們的田裡長出來,表示只要努力,很多東西都會長出來,和喜憨兒烘焙坊合作,往上開展出好的影響。小麥本來就是人類的食物,在這裡能帶動眾人的快樂和希望,主要是因為日常老法師對有機農業的推動,它的意義精神就是愛護大地、愛護生命、尊重自然,我們願意追隨老法師的理念,有信心跟著走,意義就往上提升。」陳董事還勉勵同學,慶祝之外更要隨喜自己,用惜福習勞的精神讀大地,讀出慈心的崇高理念,從生活實務中讀出崇高人格,「我們用這樣的精神去種小麥,價值就不一樣。」

收割前,同學們以讚頌感念佛菩薩的恩德,合唱配上弦樂團,優雅音聲傳遍麥田──感謝師長以及很多人的相伴與支持,才能成辦這次活動。所以收成的不只是小麥,更多的是感恩。接著,黃明月老師介紹「喜願小麥共和國」,從糧食危機談起,希望能在稻米之外增加大豆、胡麻等台灣本土雜糧作物,因為保留本土品種才能因應未來面臨的問題。黃老師這番話觸動了很多同學的心。

學子農夫譜心曲

收割了!師生們以收稻的方式收割小麥,因為大家都有收割稻穀的經驗,所以做起來並不困難。每人先抱著一把割下來的小麥和老師們合影,留下難忘的回憶;再用打穀機脫粒,大夥用力地踩著踏板,看到小麥脫穎而出,都非常興奮。

聽了老師敘述種植小麥因緣,同學許樂訝異地說:「現在人口膨脹,糧食愈來愈缺乏,而台灣的糧食只有百分之三十是本土生產。今天收成的這些有機小麥,除了象徵台灣本土產業有欣欣向榮的機會,同時它們會成為教學用的種子,而這是師長要我們做的,因此今天不只是收割小麥,也是收割未來的希望,意義非凡。」同學陳劭任也認同:「印象中小麥是在歐美種植的作物,能在台灣亞熱帶的環境生長、種出小麥,很令人歡喜。我們以愛護大地的方法耕種,既是保種救國,也是師長的心願,所以非常殊勝。」

滿懷感恩的同學盧瑞寰說:「從收割小麥看到師長的睿智和悲心,不論就慈心事業的發展或整個國際趨勢來講,日常老法師的眼光都非常深遠,超出凡人的想像,讓我對師長更有信心,對未來感覺更有依靠、更踏實!」

福智小學的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來到麥田體驗割麥、打麥、拾麥的滋味,更剝開麥粒,嘗一口麥香,好開心,好滿足!同學鄭皓謙說:「看到低年級小朋友在麥田玩,從小就能親近大地,覺得他們很幸運,因為很多人從沒看過小麥。」

一粒粒小小的麥種子,衍成一大片的麥田,大夥雀躍不已。明月老師說:「從教育角度來說,孩子可以認識作物的生長、食物的來源;小朋友撿起收割時掉在地上的麥子,是一種惜物惜福的實踐;用傳統的、人工的脫粒方式,可以體驗農業社會沒有機械的時代,農夫是怎麼收割,這是一種習勞。如此惜福習勞都做到了,孩子會更珍惜所吃的食物,並且吃得很歡喜。所以農耕不只是農耕,而是一個教育活動,也實踐了師長說的『耕讀』內涵。」

「喜願麥香茶會」,不僅分享收割的喜悅,還分享每個人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師長功德、眾生恩德,內心成長、充滿感恩的喜悅。
在師長引導下,麥田交響曲將在耕讀農場持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