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今昔》

託 孤

  松陵計舉人有僕,家累三千金,將死,子方十歲,請獻其半於主以保孤。

  舉人曰:「我受之無名。但汝下人,而致富若此,豈無刻事?且享福過分,致損爾壽,安能善後?當以半為汝子種德耳。」僕感泣長逝。

  主人盡散其半,行種種方便事。延名師,與己子同學。後僕子與己子同科。


譯文:

  松陵有位計舉人,家中一位僕人積聚了三千金的資產,快死時,兒子才十歲,他拿出一半家財請求主人幫他撫養和保護孤子。

  主人說:「我沒有理由接受這些財物,但你一個僕人卻如此富有,難道沒有做過刻薄的事嗎?而且你因享福過分,以致折損壽命,如何還能庇蔭後代呢?應該拿出一半財產為你的兒子廣種福田。」僕人感激涕零,不久即去世。

  主人便把那一半錢財,全部用在各種慈善功德上。並延請名師,讓僕人小孩和自己小孩一同學習。後來兩人也都考上科舉。


按語:

  「未嘗口道人過,與人語煦煦惟恐傷之」,這種道理看似稀鬆平常,一點都不覺得有何困難,可是,我們總是稍不留神,是非便脫口而出,傷了他人還渾然不自知。「怒詈之聲音顏色,不加於婢僕」,見了不順眼的事,有點修養的人尚能不動聲色,但一般人心中多會恨得咬牙切齒,甚至唯恐別人看不到自己憤怒的眼神。沈心松雖貴為一家之主,非但不計較僕婢的失職,還為了不傷害其自尊而刻意晚一點起床來迴避,立意之深令人感佩。沈心松深得化人於無形的箇中奧妙,用誠懇柔軟的心對待他人,正是其修養過人之處。

  再看看袁了凡的姑媽沈夫人,三件日常小事,那麼自然的發生了。她的未加責罵,一句安慰話「又不是故意的」,是寬厚待人;更令人稱許的是她體諒對方的無心之過後,進一步循循善誘,而非疾言厲色地教訓,是教化,是為人著想的心,因此得到別人的敬重。夫妻二人的德行也蔽蔭了兒孫。

  現今社會,對於菲傭、外勞或部屬的失職,多認為應好好教訓一番,免得縱容,居上者即使言語不責罵,也會擺一張臭臉,日久積怒於心,總有一天會有意無意的表現在行動上。的確,居下者的知識或能力或有不足之處,然而,動輒打罵,給人壞臉色看,並無法改善問題,甚且自傷傷人。我們要學習袁了凡姑媽的慈悲對待,也要學習智慧教導。

  當我們犯了錯,正等著被人責罵時,而對方卻是無限的包容、無限的接納,這時,我們更會受良心譴責,發願痛改前非,日後也會想辦法彌補報答,這正是「寬則得眾」的道理。

  再談談計舉人的為人風範,他雖然不難猜出下人財富來處,非但不計較追究,反而主動建議為其子積善德,彌補下人過去的不是,並將下人之子視如己出,用同等的待遇來照顧,與自己孩子一起接受最好的教育,這種寬宏大量尤其難得。計舉人不在乎利益所在,將下人的遺願視為應該做的事,倘若,我們處處都以利益為先,必然處處盤算而行不得了。

  兩則故事皆在說明寬大為懷以成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不是格言而已,是有真實的例子。「有量才有福」,人際相處,我們一定要學習容人之過,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就像計舉人及袁了凡的姑丈、姑媽一樣,不但慈悲,而且有智慧,對方成長,自己也提升,更留給後代最好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