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憶往

台中 慧雲


  「大人鬧嘈嘈,囝仔愛年兜」,台灣的年俗,廣義上講要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開始算起,舊時商家為慰勞員工一年的辛勞,尾牙宴上一定有一道全雞,想解雇某個人時會將雞頭對準那個人,表示過年後可以不用來上班,台灣有句俗諺「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撚嘴鬚」,就是形容員工吃尾牙的心情。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是俗稱送神的日子,相傳灶神將帶領家中諸神返回天庭述職,為博得玉皇大帝的好感,當天早上各寺廟會準備甜食祭祀灶神以期「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送神之後,由於家中已無神明坐鎮,百無禁忌,可以舉行大掃除,俗稱「清黔」,婦女也「挽面」迎接新年。


  打掃完畢主婦又要忙「炊粿」,常見的粿有菜頭粿、甜粿、發粿、芋粿,包仔粿每一種年糕都有它的好口彩,如「甜粿過年、發粿發財、包仔粿包金,菜包食點心」,為了蒸出成功的年糕,炊粿時有許多的禁忌:帶孝者不能接近,為恐兒童出言不遜,觸了霉頭,也要把小孩都趕出去。


  除夕台灣俗稱「二九」或「三十」,這一天的年俗甚多包括辭年、貼春聯、佈置蒔花、吃團圓飯、分壓歲錢、守歲等。家家要祭祖稱為辭年,供品中有柑橘堆成的柑塔、年糕及春飯,春飯是在飯上插春字的剪紙或紙花,稱為飯椿花或春仔花春諧音「剩」,春飯是取其「歲有餘糧」的含意。


  辭年於午後舉行,完後並在大門、窗戶、米缸、米倉等處貼上各式春聯,灶王爺多寫「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大門通常為「待人以謙和為首,治家以勤儉為先」,米缸為「滿」,窗戶為「春」的倒字,米倉則為「五穀豐收」,其它的空間則裁寫許多大小不等的「福」字張貼,另有人用紅紙包著甘蔗頭部,豎於門後,可防家道中落。


  新年的喜氣,鮮花最易表現,最為一般人喜愛的花有迎春花、水仙花、報歲蘭、梅花、金玉菊、四季柑、長壽花等。


  年夜飯,在台灣稱為「圍爐」,舊時的人家會在飯桌下放置一火盆,以示溫暖,一桌人圍著桌子,桌上放一個烘爐,鍋內羹湯沸騰,每一道菜都有傳統寓意如「韭菜」代表「人人長久」,「長年菜」代表「長壽百歲」,無論離家多遠的遊子,如無特別原因,都要趕回來,以示闔家團圓,若有遊子不能趕回,父母要為他準備一副碗筷,並留一張椅子,再共進晚餐。


  圍爐過後,是孩子最受歡迎的分壓歲錢,昔時分壓歲錢都是由一家之長坐於廳堂,家人依長幼分別叩頭,說完吉祥話才能分得壓歲錢。除夕夜一定要洗澡更衣否則來世會變成牛。過去有養童媳的習俗,家長大都選在除夕命兒子、媳婦成親,俗稱「送作堆」,因為諸神已昇天,此時圓房可省去擇日的麻煩。


  分完壓歲錢,時已半夜,但是不能睡覺,這叫「守歲」,有兩種含義:在年長的人是「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在年輕的人來說,有為父母增壽之意,所以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守歲到十二點,鐘聲一響,剛好交子午夜,就是新舊年的時刻,爆竹聲此起彼落響個不停,這時候全家大小由長輩帶領,燒香拜神,祭宗祠,恭迎新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