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耕耘 生機萬種
──新竹關西慈心農場生態筆記

◆編輯室 整理

  有機栽培果樹近二十年的新竹關西有機教育農場,除了草木蔥蘢蓊鬱,且是許多小生命的棲所,而同時翱翔天際的七隻大冠鷲,正是完整自然生態的寫照。

  精勤耕耘有機、慈愛萬物生命的慈心基金會,特別邀請生態觀察家林青峰先生,對農場做生態調查。生態探索近三十年的林青峰,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中旬展開為期三個月、四次調查,有很多驚奇的發現:低海拔的農場竟保留了豐富多元的物種,好像是個種原庫;全台有紀錄的鳥類約五百多種,關西農場就出現五十五種,包括留鳥及過境的候鳥;生活與水息息相關的蜻蜓與豆娘的出現,有著溪流生物指標的意義……

  林青峰很欣慰在台灣有一群人,以「尊重生命,關懷自然」的角度,為我們生長的土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一群人努力恢復生態、重視自然環境,就會有人起而效學,共同為大地、為人類留下健康的環境。」他似乎看到未來美好的希望。

鼠來寶

  農場在有機栽培的過程中,土壤逐漸獲得改善,土地愈肥沃,田園生態就愈豐富,因為安全健康的環境,讓依土而生的小動物得以存活。

  鼴鼠:林青峰第一次到關西農場繞園,就發現一小堆、一小堆壟起的土壤,那是鼴鼠挖掘地道的痕跡。鼴鼠有固定路徑,若將小土堆踩平,不久又再壟起,表示牠還在附近活動;如果好幾天未有動靜,應該已經離開了。林青峰說:「若是噴過農藥、殺草劑的土地,鼴鼠則難以出現,蚯蚓也無法生存。」愛吃蚯蚓的鼴鼠,由於長年在地底下活動,外型迥異一般鼠輩,最明顯的是如挖土機的前腳,有五個指頭且指甲十分堅硬,可以撥開硬土。林青峰將牠抱在手上,雖不會咬人,卻能感覺牠用前腳撥開的力道很強。

  鼬獾:關西農場有不少隻鼬獾,林青峰常看到牠們埋首捕食土裡的蚯蚓。雨天時許多動物的敏感度降低,鼬獾也是。林青峰曾看著鼬獾在雨天覓食,每走幾步就將頭完全埋入土裡,聞不到食物就繼續走;聞到食物就開挖進食;即使吃完後,仍然邊走邊將鼻子埋入土中,弄得滿頭爛泥,「不禁讓人擔心牠會窒息。」有幾次鼬獾一路專注挖土,直到林青峰出現面前……有的是楞了一會兒,才往後跑;有的則是先驚叫一聲再跑。林青峰觀察野生動物的行為,發覺「牠們也有單純可愛的一面。」

  大赤鼯鼠:晴朗的夜晚,在關西農場可以看到飛鼠出沒,還能聽見飛鼠叫聲。僅一個晚上,林青峰就看到六隻大小不一的飛鼠在山黃麻樹間跳躍滑翔。其實林青峰從觀察掉落地上的錫蘭橄欖樹葉,「每一片葉尖都有缺口」的咬痕判斷,就知道八成是大赤鼯鼠了。牠愛吃各種樹葉,構樹的葉子、青剛櫟的嫩葉和果實、桑葚和它的花都是牠的食物,有時候牠還會偷吃樹上的鳥蛋,是個偏素食的雜食者。眼睛咕嚕圓亮,長相可愛的大赤鼯鼠是視力絕佳的夜行性動物,夜間滑翔時像是空中飄了一塊小方布,彷彿夜間的精靈。

鷹指標

  有機栽培不施農藥與化肥,人們學習與萬物和諧共處,作物共享。當食物鏈上層的鷹科動物出現農場,意味下層有足夠而豐富的食物,生態環境非常完整。

  大冠鷲:農場的大冠鷲數量驚人,有一回,林青峰望見七隻大冠鷲同時在空中盤旋。他說:「如果一個地區有足夠的食物,就能容納多隻大冠鷲;若食物不足,通常數量會減少。這兒出現高數量的大冠鷲,表示食物供給很豐富。」又名蛇雕的大冠鷲,食物包括蛇、蜥蜴、螃蟹、蜈蚣、蟲子等。大冠鷲站在有利的制高點尋找食物,其經常佇立的地方,表示附近食物很多,當視力敏銳的牠一發現蛇或蜥蜴出來曬太陽時,立刻瞄準獵物、快速俯衝而下。

  貓頭鷹:關西農場的夜晚熱鬧非凡,尤其貓頭鷹的嗚嗚聲,伴著蛙鳴就像原野輪唱一般。林青峰觀察此地有三種貓頭鷹,包括褐鷹鴞、領角鴞、黃嘴角鴞。
•褐鷹鴞經常埋伏在電線桿上,動作迅速靈活。林青峰形容牠們就像戰鬥機一樣,遇到獵物立即俯衝而下,可凌空抓住飛行中的蝙蝠、天蛾,這是一般貓頭鷹辦不到的特殊能力。林青峰說:「褐鷹鴞靠視覺和聽覺配合捕食,因而牠的長相是大頭大眼。」一般森林的貓頭鷹靠聽覺捕食,眼睛相對很小。
•黃嘴角鴞具有黃色的虹膜,嘴喙顏色比領角鴞黃一些,叫聲清脆。林青峰說,貓頭鷹耳朵很好,靠聽力捕捉獵物,頭部可以轉動兩百七十度,因為羽毛柔軟膨鬆且前面的飛羽呈鋸齒狀,讓氣流分散通過達到消音效果,因此,飛翔時靜悄悄不易被察覺。
•領角鴞不僅出現在關西農場,一般公園、校園裡都有機會發現牠的蹤跡,是一種常見的貓頭鷹。由於牠們在夜間活動靈敏,因此,一有風吹草動便往上飛;若是白天,為了躲避上空可能出現的天敵鳳頭蒼鷹,而選擇往下飛進灌木叢裡,這時原本圓滾滾的臉蛋,會因緊張而豎起角羽、瞇著雙眼、合起雙翅,如同一支截斷的木頭,形成最佳保護色。

  台灣藍鵲:有一回,林青峰眼見十多隻台灣藍鵲,同時出現在關西農場的上空。屬鴉科的台灣藍鵲,叫聲嘈雜,讓寧靜的天空變得喧囂而熱鬧。飛翔姿態優美的台灣藍鵲,起飛前先拍幾下翅膀,滑行之姿可以減少能量消耗。台灣藍鵲在繁殖季節,公鳥尋找好吃的食物餵食母鳥,博得母鳥歡心。若母鳥不接受公鳥,則拒食;若接受,公鳥就一直餵食母鳥,等到交配產卵之後,還是繼續供應母鳥更好的食物,好讓母鳥安心孵蛋。
黃尾鴝:除了聽聲音、看腳印,找到生物的「餐廳」也是觀察生態的好地方。林青峰在農場一堆腐爛的水果中,發現了黃尾鴝。腐爛的水果繁衍出大量蟲子,是許多鳥類的食物,所以只要找到鳥兒的餐廳,觀察鳥就不難了。林青峰透過鏡頭捕捉到一隻佇立在水果堆上的黃尾鴝,牠是過境的候鳥,性情較為強悍,當牠發現了「餐廳」,便不讓其他鳥類靠近。

爬爬走

  關西農場尊重大自然法則,歷經長時間後已達生態平衡。大自然中「一物剋一物」的自然現象,維繫著物種間的自然循環。

  蛇類:受氣候影響,爬蟲類主要在春夏季活動,而林青峰初到農場時,天候正冷,變溫的爬蟲類在寒冬活動較不頻繁。到了三月天氣稍暖,十分鐘之內林青峰看到四條不同種類的蛇。他說:「關西農場的生態豐富,青蛙又多,若沒有蛇,蛙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數量一定相當驚人。」

  攀木蜥蜴:在台灣低海拔地區都有攀木蜥蜴的蹤跡,是台灣特有種且數量多,林青峰在農場發現四種蜥蜴。一般而言,攀木蜥很少「共域」,但關西農場很特別,兩種同時出現,一種是斯文豪氏攀蜥,一種是黃口攀蜥。兩種蜥蜴乍看很像,黃口攀蜥張開嘴一定是黃色的,若不張口如何辨別呢?「可以觀察喉部,黃口攀蜥喉部是橘黃色,公的比較大塊,母的比較小塊。」林青峰教大家從外觀分辨。

水視界

  關西農場的豐富生態,讓溪流中許久不見的魚兒恢復生機。

  台灣石魚賓:多半活動在中下游溪水匯流處下方的台灣石魚賓,朝下的嘴專吃水底下的草或蟲子,在溪水表面不易看到牠們的身影。

  台灣馬口魚:小溪中最多的就是台灣馬口魚,活動於溪流的中上層,容易被發現。牠們朝上的嘴,專吃掉落水裡的蟲子,在繁殖季節鰭變成紅色。

  蛙類:面積僅兩公頃的關西農場,大、小溪水流經農場,隱密的水池、明顯的蓄水池等形成微環境,孕育的青蛙就有十六種,約占全台的一半。在寒冬就剩台北樹蛙鳴叫,從秋末到冬天是牠的繁殖季,屆時晝夜皆可聽見池畔「呱、呱、呱」的叫聲。 

小飛俠

  昆蟲的抗藥性很低,因為農場已經二十年沒有噴灑農藥,可以見到豐富的昆蟲生態,林青峰就以蝴蝶、蜻蜓、豆娘、螢火蟲為例來說明。

  蝶類:台灣有三百多種蝴蝶,在春寒料峭的關西農場,已經發現三十多種,天氣若暖和一點,蝴蝶的種類將會更多。林青峰說:「關西農場多年未噴農藥,有機會看到更多蝴蝶,預測有上百種的蝴蝶。」就在農場步道兩旁比較開闊、陽光充足的地方,大花咸豐草恣意綻放,吸引許多黑脈樺斑蝶。許多天敵不吃斑蝶,因為斑蝶幼蟲吃了有毒的草,但蜘蛛還是會吃斑蝶。

  蜻蜓:台灣目前記錄的蜻蛉超過一百二十種,農場則出現十二種,當天氣日趨暖活,蜻蜓數量也會隨之增加。英姿煥發的蜻蜓在池邊飛翔、產卵、交配,延續下一代。

  豆娘:池邊還有很多體態纖細、飛翔輕盈的豆娘,出現在低海拔的關西,十分罕見,例如:青紋絲蟌(一般出現在約一千一百公尺的山區),還有細胸珈蟌(一般在北部六百公尺以下山區),林青峰看到約四十多隻昧影細蟌在池中產卵。池邊豆娘和蜻蜓的數量愈多,表示水質良好清澈,有很多水生昆蟲優游其間。當天氣適宜,昆蟲趕快羽化、進行交配、產卵,完成牠們的使命。清澈的池中常有豆娘的身影,牠的幼蟲水蠆,專吃池中蚊子的幼蟲孑孓;成蟲則吃蚊子。有了豆娘,至少蚊子會減少。

  螢火蟲:喜歡溫暖氣候的螢火蟲,三月正是牠們出現在南部的時候,林青峰卻在位於新竹的關西農場發現幾百隻黑翅螢。他打電話請教研究螢火蟲的朋友:「北部螢火蟲今年怎麼那麼早出現?」友人說:「北部還沒開始,應該只有零星的,再過兩週才會開始。」林青峰告訴友人:「關西農場已出現幾百隻黑翅螢,如果沒有下雨,應該會更多。」原來,山谷地形的農場是避風的好地方,山谷的溫度和濕度比較穩定,變化不大,是小動物的最佳選擇;加上沒噴農藥的草地,而且除草之後,雜草就留在地上,許多蝸牛等生物就會聚集。自然的環境裡,若有豐富的食物,牠的數量就會增多。

  豐富而平衡的生態、多元而適量的生物──有機耕耘帶來生機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