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水保 坡地奇蹟


──嘉義梅山慈心林場


◆雲林 喜美

 

  林相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秉持日常老和尚關愛大地的悲願,抱著「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的精神,慈心基金會的義工們在梅山林地上,揮灑和著決心的汗水為疊翠山林的那一天,盡心盡力。

  十多年前,嘉義梅山林場主人將這塊土地捐給慈心基金會;二○一○年基金會展開「種樹護地球」活動,慈心義工陳志亮帶領一群義工進入山林,以植樹改變林相,為生態自然、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面積三公頃多的林場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其中一塊面積不到一分,是六十多年前林場主人提供自來水廠無償使用的三口貯水槽,供水給附近居民,多年後功成身退的貯水槽,回填沙土就變成植樹的新生地。義工在此種下淺根系的香草植物、咖啡樹,因為林地坡度落差大,為防止土石滑落,四周種植果樹外,也栽種了喬木,例如,肖楠、落羽松、羅漢松、光臘樹、桃花心木、羊蹄甲、無患子等,其中抓土力強的九芎,種在最外圍做為水土保持的先鋒。

  另一塊是面積三公頃且坡度很陡的林地,過去是竹林,水土流失嚴重,有幾條因土石流失造成的山溝,至今看來仍令人怵目驚心。對比林場上方高聳的麻六甲合歡、枝葉繁茂的龍眼樹等老樹,因根系牢抓土壤,護住了這片土地。屹立山林的老樹讓人油然生敬,大冠鷲總是在大樹上空飛舞,傲視這片大地,就在蟲鳥花樹相互輝映中,輕易地察覺林相的改變。

  山坡地造林,水土保持是首要之務。雲嘉地區的慈心義工常利用假日進入林場,跟著有經驗的人學習造林。大夥合力以磚塊砌截流溝、分流池,引導水路改變,以免豪雨強力沖刷土壤造成崩塌;以圓鍬挖土石、堆土堤,以自然工法打樁編柵,減緩水流速度,一層一層攔住土石,為山林做好水土保持。

  林場尚有一部分的原始林,其中淺根系的竹林,陸續改種合宜的樹苗,尤其林場土壤黏性高,遇到雨季則黏稠,旱季則堅硬如石,選擇樹種必須多方考量。經農試所專家蔡景株先生推薦適合低海拔的樹種,例如肖楠、光臘樹、楓香、烏?、台灣櫸木、烏心石、樟樹、九芎等。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如今樹苗逐漸茁壯,成為小動物的棲息處,台灣藍鵲前來嬉戲、五色鳥也來做窩、蛙類也來此定居,一片生機盎然。

  慈心義工規劃了梅山造林計畫,希望藉由義工種樹的影響,帶動附近居民加入種樹行列。多年前,附近居民看到義工種下約十五公分的小樹苗,忍不住笑起來,用台語說到:「你們在種『香腳』(拜拜用的香燒完後,留在香爐內的細竹籤)喔?」鄰人不解為什麼這群人這麼傻,不移植一些已長大又好照顧的樹木,偏要種植這些「香腳」。

  義工們明白小樹苗在生長過程中,根系逐漸深植土壤才能護土,所以強忍溽暑、不顧寒風凜冽在林場忙碌著。當年如「香腳」般的小樹逐漸長成大樹,居民看到這些大樹時,不再嘲笑傻瓜義工,反而流露出尊敬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