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諸羅樹蛙一個家

──陳清圳使命必達

◆台北 兩可

  因為童年的一段因緣,對大自然有著懸念的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上圖),觀察到現在的學生長期和大自然疏離,心靈不自覺地窄化了,於是很想幫助孩子與大自然重修舊好。同時,為了保護諸羅樹蛙,他做了一個勇氣十足的決定──從台北返回雲林故鄉推動生態保育,在牠們生長的竹林,鼓勵農友耕作時不施農藥化肥,並為這樣產出的竹筍申請綠保標章。

  十多年來,陳清圳除了自己仔細勘察諸羅樹蛙生存環境,並帶著學童走進牠們的生命,為牠們岌岌可危的生命四處奔走──努力結合政府單位、民間團體、農友、消費者,一起守護諸羅樹蛙,還給眾多小生命一個潔淨、安全的生活空間。

  為何獨鍾諸羅樹蛙?從小在鄉間沃野成長的陳清圳,放學後即奔逐於田野間,國小時常以抓青蛙、挖蚯蚓換取零用錢;到了國中,他開始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懊悔與恐懼,便開始吃早齋;高中時更在佛堂念「白衣神咒」並長期吃素,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他說:「保護諸羅樹蛙,蘊藏著一顆想贖罪的心。」

  一心尋覓諸羅樹蛙的陳清圳,在種種因緣下回到故鄉。一個滂沱大雨中,陳清圳行駛在鄉間小路上,驀地,一旁的果園跳出一個又一個、小小、綠色的影子。他趕忙停車觀察,第一隻是中國蟾蜍,第二隻正是他朝思暮想的諸羅樹蛙!雨水交融著淚水,他深情地凝視著這個嬌弱的小生命。大雨中他跟著諸羅樹蛙來到牠的住處,了解牠的生活環境,就在這一夜,決心要為牠們的生命做一些事情。

 

綠色精靈 生態指標

  諸羅樹蛙是台灣特有種蛙類,牠的生存環境嚴苛,可說是生態指標,有牠的地方代表當地環境維護很好,如果諸羅樹蛙消失了,不只看不到牠們,也表示人類環境已遭嚴重破壞,未來可能面對更大的困境。一九九四年,牠首度在嘉義民雄被發現,由台大教授呂光洋以嘉義的古名「諸羅」命名發表,僅分布在雲林、嘉義、台南,以麻竹園、果園、芒草園等農作地為棲地。

  諸羅樹蛙的生存環境必須有適量的落葉、濃密的樹蔭、長時的積水,而且不能受到污染。當諸羅樹蛙配對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水邊的落葉下產卵,但不是每一隻雌蛙都能順利找到落葉區。有一回,陳清圳看到鄉間新開發的產業道路,隔阻牠們的棲地,雌蛙被迫挺著大肚子過馬路,他說:「牠恐懼,我看了也恐懼。」也有不幸的雌蛙,還沒走到對岸就命喪車輪下了。幸運的雌蛙好不容易產下的卵需要蔽蔭,不能被陽光照射;一個多月的成長期,棲地的積水不能乾涸;皮膚是牠們呼吸的途徑,些微污染都足以危害性命。

  氣候變遷是影響諸羅樹蛙生存最大的問題。近年來,梅雨季節已逐漸消失,只有午後山區的雷陣雨,平地雨水不多,如果蝌蚪孵化這段時間,積水乾枯了,蝌蚪一死就是幾千隻,成堆的蝌蚪來不及長大。

  雪上加霜的是,生長在竹林的諸羅樹蛙,由於竹筍價格低,筍農紛紛砍伐竹子改種柳丁等其他作物,於是牠的棲地就在眼前消失。當農友種植柑橘、柳丁等作物,噴灑石灰防曬,造成樹蛙不能呼吸,生存更加困難。陳清圳形容:「牠們每天生活在恐懼中。」面對適宜的生活環境日漸稀少的情況,陳清圳想以生態保育的方式守護諸羅樹蛙。


綠標竹筍 共生機制

  為了進一步了解諸羅樹蛙,陳清圳展開深入調查,並以實際的存活數據,呈現牠們生活環境的窘困。他發現很多青蛙的保護等級一直往後退,因為環境威脅性愈來愈少,而原本不屬保育動物的諸羅樹蛙,在相關單位看過他的調查報告後,迅速地被提列為二級保育類,因為牠們所處之地和人類行為環境非常靠近,且分布範圍十分狹隘,只要一個開發案或原有農作物變更,都可能將牠們的生存環境破壞殆盡。

  他的努力,順利讓台灣特有的諸羅樹蛙列入珍稀保育動物。同時,他也發起了一連串救護行動,保護諸羅樹蛙的生活環境。陳清圳帶著學童選擇諸羅樹蛙喜歡的竹林,進行保護生命計畫。最初階段,陳清圳四處奔走,覓得志同道合的老師的資助,以補助願意合作的二十一戶筍農一年五千元,請他們在諸羅樹蛙繁殖季節,不施農藥化肥,好讓牠們有潔淨的棲地。

  第二階段,透過社區營造方式訓練筍農做解說教育員,以生態旅遊方式打造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但這項計畫因為老農上課的意願極低而遇到瓶頸。

  目前為第三階段,推動綠色保育標章。雖然有機栽培才是長遠之計,但因申請有機驗證的條件較嚴格,且時程較慢,因而先以當地的諸羅樹蛙做為綠保標章,鼓勵農友不施農藥化肥來耕種竹筍,所生產的竹筍貼上綠保標章,不僅提升價值,更可守護諸羅樹蛙的生活環境。陳清圳覺得:「綠標的意義,不只人吃得健康,也保護了小生命,一個共生機制很快地就出現了,這也是生態農業的精神。」

  未來的第四階段,建立生態廊道。在雲林新開發的高速公路底下,勸請高工局建立一條生態廊道,使棲地被切成兩半的族群可以互通交流。

 

生態經濟 共榮雙贏

  在推廣的過程中,一位七十幾歲的筍農看到竹林裡一個卵泡,產在泥土上而非落葉底下,便一直打電話給陳清圳,但都沒連絡上,一邊緊張地直喊:「怎麼辦?怎麼辦?」一邊拾起卵泡帶回家,又想:「養得活嗎?要餵飼料嗎?」趕忙買了一包奶粉,泡來餵食。雖然於事無補,但陳清圳很欣慰:透過教育,老農對生態也是很有熱忱。

  孩子們參與保護諸羅樹蛙的過程中,貼近大自然、親近小生命,為了諸羅樹蛙的生存和筍農的生計,走入社區、拜訪廠商,並拍攝記錄整個行動的過程,並在老師的協助下,歡喜地為農友設計標章、寫故事行銷、架設網站促銷等,一起參與保護生命的行列。陳清圳覺得這是一種理念的實踐,希望從自身做起傳給下一代,他很歡喜:「學生們除了讀書,還能關懷更多的人。」

  曾經參與社會運動、為保護環境而抗爭的陳清圳,在很多場合中感到無助與孤獨,但是藉由保育諸羅樹蛙的因緣,他發現:「從人身上看到生命的喜悅,以及互動過程中散發出來的光輝。」這是讓他一直走下去的原因。現在,忙碌校務之餘,他還要號召全校幫助罹癌的家長義賣橘子,帶著孩子體驗咖啡的種植、烘焙、沖泡等課程,以及發起護溪活動與山林祭典行動等,生命愈來愈充實而有意義。

  遙想十多年前,陳清圳在台北教書的那一年,熱愛大自然的他,在夜間獨自走在溪谷,探索自己與大自然的感應;偶爾在半夜來到淡水河中間,等待漲潮時刻,親睹經歷冒險旅程的候鳥飛過;在關渡自然公園,等待候鳥移棲的那一剎那,為牠們通過考驗喝采;在福山植物園跟山羌邂逅;大雨的夜晚,在田野裡遇到十幾條青竹絲盯著他看;不靠視力,就感覺出雨傘節從他面前走過……心與大自然是如此貼近。他說:「大自然是最好的療癒環境。一旦培養和自然間的觀照,置身大自然中,就會從恐懼、敬畏,變成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