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種」其大成──遠古農莊 許素桂

◆台北 陸樓

 

  「美國一個森林裡,狼吃掉一些鹿,控制著森林中鹿的總數,森林就不會被鹿群糟蹋得如此狼狽──綠色植物一天天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擴大──且狼吃掉的鹿,多半是病鹿,這自然又抑制了疫病對鹿群的威脅。」位在花蓮縣吉安鄉「遠古農莊」主人許素桂,以《鹿和狼的故事》做採種的譬喻:「或許有人覺得狼吃鹿很殘忍,卻在物競天擇中,適者生存,留下體質較好的鹿群,得以繁衍,如果沒有狼群幫忙揀擇,鹿的基因也會因此衰弱下來,這個道理跟農業的採種是一樣的。」

  許素桂秉持「秀明自然農法」:「不施肥、不撒藥、自家採種」的原則,以及向古人學習的謙卑精神,在作物中選出強壯的植株採種,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種子會比較強。她覺得市售的種子,多是F1(經過授粉交配之後所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子),很難培育出優良且穩定的後代,需要七至八代的篩選,費時費力,有些甚至無法留種。但為了種出健康的作物,她寧願自己耗時費力從選種、採種、留種開始做起:「打好基礎,未來的農耕才能事半功倍。」

 

農藥化肥 統統出局

  許素桂說明,現在「有機」栽培還是使用「慣行」農耕的種子,在不施農藥的狀況下,有些作物成熟期,若遇較大的風雨,就會產生嚴重病變,例如,青椒、彩椒、番茄等嬌貴作物。又如,小黃瓜一開花就開始弱化;美濃瓜也是一開花,葉子便逐漸衰弱,守瓜蟲就來侵噬;辣椒易得碳疽病,還沒成熟就有一個黑疤……這些問題可能造成有機栽培更耗成本或產量減少。

  而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不可能有人為它們施肥,靠著自力救濟,根部深鑽土壤吸取養分,也能長得很好,農作物理應也有此本能。但是青椒、番茄等作物在改良過程中,不知是人為因素或是不小心忽略了某些環節,導致植株弱化,「植株弱化,農藥就可以賣得好,所以有的種苗商店兼賣農藥。」許素桂說出一般普遍現象。

  一般市售種苗已經習慣施肥的生長環境,它會等待肥分來臨,所以根系很淺。她笑說:「我把自己留種的菜當野草種,任其自然生長不施肥,久而久之就野化了。經過大自然的挑戰及種種嚴苛的訓練,往往還能夠留到開花採種。」而買來的種子,可能一個特殊的天氣,作物就陣亡了。

  許素桂打開冰櫃,翻出多年來的留種,例如,各種瓜類、玉米、豆子、茼蒿、菠菜、白花芥藍、甜茴香、當歸、粉蔥、白玉蘿蔔、蒜頭、香菜、芹菜、蔥等。談到茼蒿,她興奮地說:「我種的茼蒿不容易爛,通常可以摘心,長出側芽,甚至可以摘到第三次,還可以開花留種。」不施肥的蔬果,組織比較紮實,例如:「同樣大小的白蘿蔔或高麗菜,無肥料栽植的一定比較重。」遇到多變的天氣,「別人的高麗菜可能都爛了,我的高麗菜毫髮無傷,連外面包葉都是綠的。」

 

掌握種子 掌握品質

  早期,許素桂尚未自家採種之前,以購買的高麗菜種子來種植,發現口感、香味等方面表現良好,想要繼續種植,卻因平地溫度高無法採種,必須一直依賴種子公司。而繼續購得的種子,表現卻不一定穩定,無法掌握自己作物的品質;若是購得新的品種,也需要嘗試種植,一旦失敗,這一季的收成就落空了。因此許素桂堅定地說:「農民要想辦法掌握種子,可惜,大多數的農民還沒有這種醒覺,僅靠少數農民的力量實在很緩慢。」

  目前,許素桂自家採種的項目種類繁多,有甜玉米、白蘿蔔、紅蘿蔔、菠菜和一些十字花科的蔬菜,以及各種瓜果類。採種的條件,以通過種種考驗的植株為上選,而採種的時機若遇颱風則難度增高,當年可能採不到種子,所以必須預留四到五年的種子量,才能持續種植。「多年下來,我採得秋葵的種子,現今種起來,可以長得很長,且吃起來都還是嫩的。」此外,尚需觀察作物成熟期的狀態,例如,茼蒿、香菜的種子成熟期若遇雨季,其種子較弱,造成未來發芽不穩定,這也是自家採種較不穩定的因素,可是自家採種比較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

  雖然依憑個人力量採種速度緩慢,但是,「如果今日不做的話,明日必定後悔。」許素桂從比較容易留種的豆類、瓜果類開始,進而挑戰經濟作物,例如青椒、彩椒等,尤其是彩椒的種子,不僅價格昂貴且栽種失敗率高,若能留種成功,也是值得欣慰的事。由於作物種類繁多,加上採種時間長,有時一種蔬菜的採種,往往耗費半年以上,甚至需要培育好幾代,才能達到一代比一代好的目標。

 

分工合作 整合資源

  回憶第一次種蠶豆的情形,但見成串花朵秀麗迷人,然等待多時不見結「果」。想要採種的許素桂只好用手剝開花萼,結果,打開的部分,都結果實了。原來,蠶豆需要媒人來撮合,「最好的媒人是大蜜蜂,小蜜蜂力道還嫌不夠。」這些都是採種經驗談。採種除了個人經驗,尚須閱讀相關書籍、上網搜尋資料,或是求教農改場、農試所、專家或是有經驗的老農等,以彌補資訊不足。

  其實,剛開始留種可能會遇到諸多困難,但是她覺得,即使開創一個事業,也有草創期,採種就是草創期。做好採種基礎,以後的路比較平坦,產量也較穩定,這是一個值得且必須趕緊做的事。

  台東有秀明農夫市集,是目前最佳的種子交換平台,每年分別於一月及七月舉辦種子交流。許素桂說:「目前交流的種類還是不夠多,如果有人貢獻出一些特殊罕見的蔬菜種子,立即變成搶手貨,或被留藏起來。」經過農家好幾代的篩選,一定會留下好吃的品種,她特別喜歡跟家庭農園的老農交流,偶爾會出現驚喜。

  「採種太重要了,一定要做好。」深知採種、留種有許多好處,也勢在必行的許素桂,說到目前的難處:「一個人栽種的作物種類太多了,無法每年都做,以致速度慢且數量少,留下好的基因實在不夠。如果每位農夫撥出一些地,每人只負責一兩種作物的採種,經濟壓力比較小。」她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農夫,一起分工合作,整合這些天賜珍寶的種子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