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戲說

◆雲林 許雪瓊

  定居美國的兩個女兒非常重視孩子中華文化的學習,除了請老師教導中文,這幾年都利用假期帶孩子回娘家,用中文跟外公、外婆及親戚們交談,或到風景區旅遊,藉機多聽、多說中文,也參觀博物館等,以多認識中華文化。

  對女兒的努力,我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每年都思索著如何能真正幫助女兒、孫兒的學習,讓他們學到對生命真正有幫助的東西。和女兒多次討論之後,決定將學習定名為「尋根之旅」。

  雖然先生是獨子,我卻擁有眾多手足,且成長背景曲折,所以決定讓孫輩——女兒的四個孩子,加上跟他們年齡相近的兩個外甥女,「演」出我與兄弟姊妹的故事。既可學習語文,又可深入認識長輩的生命內涵,體會母愛與親情的珍貴,進而生起感恩心。

  一九五七年,因父親重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母親要照顧生病的父親,還得賺錢付龐大的醫療、生活費用,迫於無奈,只得將年幼的子女分送各地親戚扶養。雖然窘困至此,母親仍堅拒想收養我的人家給的巨款,因為對方的條件是脫離母女關係,不得再見面。母親的摯愛維繫了六個孩子的親情,使得我們雖歷經種種苦難,仍懂得互相珍惜照顧,這份至情至愛延續至孫輩,每年女兒帶著孩子們回來,都得到舅公、姨婆等大家族的真心關愛。

  六個人的生命故事是如此豐富,且「演員」們要用不熟悉的語言演出恐有壓力,因此這個學習計畫將長達數年,每年只演一集。但故事要從哪裡說起?要演出什麼內涵?我們兄弟姊妹密切相聚,一起回憶童年往事。只要一人提了個頭,大家就七嘴八舌補充,一個個有血有淚的真實故事很快呈現出來,骨肉分離的痛楚已昇華成親情的溫馨,最後每人寫下自己童年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段,已往生的大哥、大姊由我們代筆,第一集劇本終於出爐。

  暑假到了,女兒也帶著孩子飛回來了。學習課程在每天豐盛的早餐之後展開──先是擦桌椅、洗碗、掃地、抹地等習勞課程;接著跟自己的專屬老師背誦、畫圖或練習演短劇;十一點半成果發表,每人輪流分享早上所學,其樂融融。

  每天也都安排戶外教學,其中一天是帶他們到我養父母家巡禮。置身外婆四歲離開父母後所住的地方,雖然天氣炎熱,但他們非常專注聽我敘述古老的故事,耐心跟我走進蕭瑟老屋,觀察廢棄的汲水井……這裡的一切比起他們在美國住的宅院顯得又小又破舊,當他們感受到外婆年幼就得離開親生父母住在這裡,每個紅通通的臉頰上寫滿不捨,看到他們流露的神情,我非常感動。

  經過幾次排練,學習已到尾聲,舅公、姨婆及其他家人早已迫不及待要驗收成果。正式演出當天,故事主人翁和親眷坐在台下,看著小小演員用還算流利的第二語言,努力、認真詮釋屬於自己、至親的故事,莫不給予熱烈掌聲,小小演員們得到極大鼓勵,也非常歡喜。

  今年的學習之旅雖然在掌聲中畫上完美句點,但我親愛的家人回響不絕。二姊說:「這次活動讓家族力量更加凝聚,讓海外的孩子更想回來,有助於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彼此的包容。」小弟說:「這活動讓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的孩子和樂相聚,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學習,寓教於樂;讓孩子們了解長輩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面對困境如何走出來,而有今天的成就,希望能策勵他們的未來。」小弟的太太說:「第一次看到大姊童年故事的當下就哭出來了,並由此看到三姊、姊夫的用心,很早就到各家邀稿,請來自海外精通中英文的大哥哥、大姊姊指導他們;也看到孩子們的努力,可以演得這麼好。透過這場戲,對未曾謀面的婆婆更加敬佩,對先生這一家人童年的生命更加了解和感動,把這家庭故事傳給子孫,可以讓他們有所體會與學習。」

  大女兒回美後,透過視訊跟我談了一個多鐘頭,她說:「這次活動讓我更貼近媽媽的心,媽媽在艱困的環境成長,培養了勤奮、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樣的精神傳遞到我們姊妹身上,讓我們面對困難也能昂首迎向前去;媽媽從兩個外婆那兒得到的愛,如永不枯竭的泉源,孕育在我們身心之中,也將世世代代留給後代子孫。」這是我們母女心靈最接近的一刻,而她的分享也是我的心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