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有機鄉 不是夢──陳新豪 幕後推手


◆台北 陸樓

  群山環抱的埔里,每一個山坳就像一片花瓣,整座盆地就像朵蓮花。然而近年來,散發郁郁馨香的埔里,老家的芒果樹只開花不結果,兒時的蟬鳴蝶舞銷聲匿跡……為此悵然的南投縣生態農業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陳新豪,經過長期觀察,領悟到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相對的,有機農業或綠保計畫可以帶來盎然生機,進而改善氣候。

魚筍共生之美

  數千年前,埔里盆地曾是個大湖泊,台灣特有種台灣白魚(學名台灣副細鯽)優游其中。早年,農夫引水灌溉,習性溫和的台灣白魚隨著溝渠進入田裡生活。台灣白魚喜愛潔淨的水域,可說是生態的指標。

  不幸的是,台灣白魚常遭人們捕捉;因農夫採慣行農法或為解決福壽螺患害,連帶慘遭「毒手」;當茭白筍田休耕時,農夫必須放水、翻土、曬田,致使無處可去;相關機構整治工程、颱風來襲帶來土石流,棲息地遭破壞……台灣白魚瀕臨絕種。

  「如何還給牠們一個潔淨的棲息地?」陳新豪思索著。

  白淨肥碩的茭白筍是菜市場搶手的嬌客,也是埔里最大宗水生作物,陳新豪鼓勵農友以有機或綠保方式栽種,並建議農友在田區闢一生態池,曬田時將台灣白魚移過去,讓牠們繼續存活。「如果可以順利復育,其他物種自然也回得來。」他指著一塊田地說:「這是我舅舅的土地,願意拿出來做綠保田區,或溼地保育公園。」田地附近有一片樹林,是鳥類繁殖的好地方,傍晚時分遠望樹上點點白影,原來是上百隻白鷺鷥聚集。自然生態悄然成形。

  經過半年調查,陳新豪發現埔里有一、二十種保育類動物,除了台灣白魚,還有朱鸝、彩鷸、穿山甲、金線蛙、鉛色水蛇等。他希望透過綠保耕種方式,將埔里變成生態城鎮,不只保護台灣白魚單一物種,而是建立埔里完整的生態鏈。

塵捲風的啟發

  為了收集氣候與農業相關資料,陳新豪從家鄉埔里沿著田間小徑,經過國姓、草屯,再往台中,觀察各地不同的作物。他發現埔里大多的農田因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幾乎酸化,若再不力圖挽救,最後鈣化、硬化,土質就像水泥一樣的吸熱,天氣只會愈來愈燠熱。

  有一次,陳新豪與朋友一起拜訪埔里鎮牛眠里的有機農場,才剛下車,便目睹因高溫及地形影響形成特殊旋轉對流運動的「塵捲風」,捲起大量的塵土及稻稈在空中旋轉,一路飛撲到有水的茭白筍田時,因遇到冷空氣,頓時消散!

  這個微妙的現象,使他理解到有機水田可以改善微氣候。難怪,當他一腳踩在有機茭白筍田或是生態池時,發現田中鬆軟的土壤吸飽了水,不斷產生「啵、啵、啵」的冒泡現象。原來,有機耕作可以讓土壤活化,而且還有吸碳的效果,進而改善氣候。他希望有足夠的統計數據來佐證,因此構思實驗計畫:分別在埔里不同的田區放置上千支氣象偵測溫度計,並記錄氣溫變化。若能成功證實,便可將這個模式擴及全台乃至全世界。

  為了讓埔里農民了解綠保的意義及急迫性,陳新豪走訪農友及技術指導,致力將故鄉南港溪上、中、下游綠保戶連成一線,如此,中、下游農場只要承接上游潔淨的水,上游的物種,則立即進入綠保計畫,順利延續物種生命,而且土地、氣候也會隨之改變。

  在他的用心推動下,埔里已有近二十甲農地以台灣白魚為保育對象加入綠保,而且其中七至八成已是有機農田,田間生態逐漸恢復,人與萬物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