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這句話給予人們相當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如果今日不努力,明天怎麼會更好呢?心動不如行動,這句話雖可以彌補前者之不足,然而徒有衝動,不足以成事,必須「謀定而後動」,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了解總別,弄清次第,循規蹈矩,事未必成,但已先立於不敗之地。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雖是老生常談,但是對於進德修業者,卻有其積極面,既要策勵未來,更要檢點過去,鑑往知來。莊子曾說:「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焉而已。」今天慶祝新年,轉眼間,來年又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不要小看一朝一夕,每一段時間都是值得珍惜,都是只去不返的,春去秋來老將至,所以古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本期福友「典型在今昔」從「德育古鑑」中選輯出勸化類的典範,希望由管寧與陳瓘兩人的行誼,闡揚中國先賢「正己化人」的德行。傳統中國人的人際互動特色是「進退有禮,言語守分」,不是以一堆大道理去要求別人,而是將德行內化到生命之中,先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對方看了之後深受感動,生起效學之心,願意跟著改變。

  身為中國人得天獨厚之處,就是有無數的聖賢典範可供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月淬煉出來的精華。德育,就是如此!不是牆壁上貼的標語,也不是用紙筆能夠考得出來的。是日積月累,「孝悌為先,誠信為要;為他人著想,以他人為重。」不但自己心靈提升,更擴大生命格局,以身教影響他人,達到勸化的作用。

  慈心基金會在北中南三區分別規畫「教育農場」,本著「尊重生命,關懷自然」的宗旨,藉由創辦農場,呈現有機、環保、生態等等內涵,讓大家能身歷其境,腳踏實地去體會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以及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可貴。推廣有機無農藥耕作,除了有心,也要有人力,幕後推手之一,就是將土地貢獻出來的人,他們原可以坐享地利,擁有私有權當地主;但是,幾位有識之士,察覺現在農藥危害嚴重,再不挺身而出,後世子孫將無安身立命之處,所以無私地奉獻土地。

  而後,建設農場步步難,哪來這麼多人?就是有!也是一群同心同願的人,默默付出,為青山綠水,為生生世世,他們輪番上陣。慈心基金會的義工就像一顆顆螺絲釘,每一個看似微小,但是團結起來力量大。因為有心,所以教育農場的建設雖然「大刀闊斧」但不見雕琢。本期福友報導關西教育農場開拓史,未來將陸續報導其他各區農場,願將慈心之光與各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