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薪傳


                           台北採訪組


  有感於傳統中國文化日漸隱沒,為保存儒家經典之智慧及內涵,台北學苑成立國學班,敦請周何教授主講大學、中庸。
第一堂課於十二月三日在台北學苑七樓講座區授課,共有六十七人參加,日後每月一、二、四周周日上課。

  國內鑽研儒學,精通禮記的碩儒周何教授,兩年多前曾應高雄福智學苑講禮記、大學、中庸、文字學、論語。去年三月基金會獲悉周何教授已返台北定居,因此特再敦請周教授講授儒家思想,巧遇周教授將赴大陸半年。至十月基金會得悉教授已返台,幾位同修親訪周教授請師授課,並蒙慨然允諾,訂於十二月開始講授「中庸」。

  周日應該是個放假的日子,福智文教基金會的義工照約定的時間來到曾經任教於師範大學周何教授的新店住所,準備接他至基金會講授國學課程。進入客廳是樸實與簡單的擺設,約莫十分鐘見他著上一席素雅的中國式長袍走進客廳,很親切地招呼我們坐下之後,目光炯炯有神,專注地聽著我們提出的問題,能親眼目睹國內精通禮記的專家,並聆聽他認真為學的經驗,實是一件難得且愉快的體驗。

  他語重心長地道出,當今以科學文明掛帥的時代中,中國文化已日漸衰微,倫理道德亦日趨地淪喪,因而越引發他覺得國學傳承下來的必要。有感於中國文化的廣博精深及學之不易,加以對延續中國文化的這份使命感,令他更篤定地認為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應當學習並了解中國文化,且將其精髓作為言行舉止所依循的指標,從他的言談中謙和誠懇的態度深入淺出的闡述,清晰明確地點出其中的精神與內涵,散發出其溫文儒雅的文人特質,以及不卑不亢的學者風範。

  三十年來,已屆七十高齡的他,每日做學問從不間斷,從事﹁春秋﹂﹁禮記﹂的整理,最近還不辭身心疲累之苦到大陸進行﹁穀梁傳﹂的搜證研考,希望能將其國學內容儘量地符合現代化(白話文),讓一般人易於理解,但苦於無同伴或同好一起做,因此感慨地說:「只有盡心盡力,死而後已」,幸逢此次基金會開辦國學講座,他欣然答應接受邀請,於八十九年十二月起講授儒家思想課程。

  由於周教授平日對國學的投入,教學認真靈活,及對學生的教誨不倦,因此弟子桃李滿天下,報名此次講座的人數眾多,每次上課可謂是座無虛席,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對想受教的學生而言,老師是永遠有時間的。」無論何時找他,他都給您最大的幫助,他還說:「縱然課堂只有一位學生,我也願意來授課。」其教學的毅力與精神足以為人師者最好的典範。
此次課程內容以「四書」為主要,他認為除了其內容一般人較易了解,且多少涉獵些許外,最主要是可作為個人修身養性之道。如果人人心中有偉人的典範可行效法則一言一行較能反躬自省,於生活中規範自己。因此,為學首重於內心的學習。此真知卓見為當今社會注入一股清流。

  有鑑於此,他對於報名參加國學講座的學員,自有一份期許,希望不流於時下一部分的大學生為求學分的心態而來。應藉由儒家文化的薰習提升自己對內涵的了解,並將其應用於教學上嘉惠學子,另一方面,每個人皆能透由理念的認識,用心實踐提升人文素養及對生命的自我期許。訪談時間雖是短短的三十分鐘,但置身於儒家文化的洗禮,有如沐春風之感,內心的感動與喜悅,非筆墨所能形容,目送他上車的那一刻,只有敬仰與感恩,中國文化相續的火炬,就在他一點一滴的付出中,燃起希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