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父子同願


台北採訪組


  當秋天的夕陽漸漸沒入山頭,一行參訪關西教育農場的人們,來到環山步道的果樹區,剛好遇見管理農場的宋有發先生,他熱心地招呼大家,就在暮色中大夥邊走邊聊。來到一棵枝葉扶疏的老柚樹前,他若有所思的停頓下來,一邊撫摸著樹幹,一邊回憶著當年,父親帶著年幼的他親手一起種植這棵果樹。一晃眼,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老柚樹寫滿了他成長的記憶,如今依然屹立山頭,看著關西農場年年的蛻變。

  關西農場原為宋立米老先生所有,長期使用大量之農藥化肥耕作,長達三十五年之久,地力明顯失調。宋老先生因年邁不適農耕,便將農田交由次子宋有發繼承管理。在其使用劇毒農藥,比父親更強悍的無機耕作手段,而造成身體不適,痛苦萬分,體會出農藥化肥害人害己,更覺得不該再毒害大地眾生。自八十三年起轉型為純有機農耕,更將農地提供出來作為有機生態教育農場之用。

  在轉型的初期,有機堆肥的使用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皆是化肥的十倍以上。為了克服蟲害,將自然資材如糖醋液、辣椒水等做成的驅蟲劑取代農藥,不僅費力費時,成本也更高,而收成卻是銳減,但既知農藥害人,再苦也不願走回頭路,父子二人互相鼓勵,堅信有機蔬果的品質與成分必定高於無機農耕,也明白己利利人才是應做之事。一旦土壤中的元素及養分恢復後,土地將會愈來愈肥沃鬆軟,適合有機耕作。經過多年的努力,老人家目睹了有機農業,找回大地生機,也更堅定當初的信念。

  在整建教育農場的過程中,為了配合整體規畫,不得不將栽種多年的柑橘樹移植或砍除。當老樹連根拔起,似乎也牽動著宋有發培育多年柑橘的感情,心中不免掙扎難以言喻,而宋老先生卻十分豁達,他想著既然整個農場都捐贈出來,就該深信規畫者的決定,該搬的就搬,該砍除的又何必不捨呢?重新規畫後的教育功能,若能喚醒人們對自然界及有機栽種的尊重及認識,那麼豈不利益更多的人。

  近年來,農場進行整建時,許多人來到關西農場一起參與,互動中大夥如同一家人,不分彼此,盡心盡力的承擔艱鉅的工作。為了刻意保持農場的自然生態,即使開闢步道,也不請挖土機破壞景觀,而是用每個人的雙手鋪上一條條的枕木,挖出長長的暗溝,放入大大小小的涵管,看在宋老先生的眼裡,不禁由衷的讚歎佩服大家的付出與功德。
走過轉型期及整建工程,宋有發認為這才是任務的開始,而非結束,有機農業的擴展,更需藉眾人的力量來達成,建立一個誠信社會的教育理念,讓生產者與銷售者及消費者得到肯定與共識,也讓台灣的精緻農業注入一股清流,找到了希望。

  熬過秋風,耐過寒冬,柚子樹再度在關西農場茁壯、開花,春季的花朵幽雅潔白的綻放在山谷中,他沒有玫瑰的嬌豔,也不似百合的壯麗,卻讓農場顯得蓬勃盎然。原來在秋冬多時的沈寂,是為了蘊釀培養此刻的光彩,就像有機的土壤,自然的農耕需要多時的培育與學習,就是為了尋求健康的泉源、大地的生機。宋家父子二人同心同願攜手為這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