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篇〉
大刀闊斧不見雕琢


台北採訪組


  尊重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不是口號,而是關西農場建設時,義工們從中體會到的至理名言。

挖土機的省思

  緣於大環境的需要,慈心基金會將關西農場由原本生產柑橘的果園,轉為生態為主的教育農場。這片山坡地,地勢陡峭,除了部分開墾種植果樹外,仍保有較完整的林地,環顧四周,雜木混生,仍保有林相之美。

  原農場主人宋有發先生,一接到農場要改變為教育性農場,興奮無比,立即準備要先開出一條環山步道,便沿著山溝用挖土機把一片蓊鬱的林地,推出一條路徑。

  眼看環山步道已完成階段性工程,孰料五月間,一連數天的豪雨,每天雨量超過一百公厘,竟引起嚴重的土石崩塌,才發現忽略了水土保持險些釀成災害。大地無語,卻藉風雨發出抗議的訊息。人力豈可勝天?大地一旦被破壞原來的秩序,勢必找回新的平衡方式,崩坍正是它療傷止痛的自然過程。這次坍方事件,透過大自然的現身說法,帶給大家很多的省思,以我們有限的生命經驗,面對綿延亙古的大地,正是虛心謙下,認真學習的開始。 

枯木不死

  走在環山步道上,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條蜿蜒崎嶇的山溝,挖土機便是沿著這條路徑直攻上山,路是破土而出,許多生於斯,長於斯的林木,也因而失去了憑依,只能倒地掩泣,任人擺佈。經過一個月光景,一條長十二米的人工地下排水管替代了山溝的功能。遺憾的是,經不起一場連續性豪雨的沖擊,從山而降的雨水,並不習慣人為的安排,竟發生了土崩石落的慘狀。人們以為做了地下排水管從此可以一勞永逸,但終於發現大自然很有個性,未經尊重的做法,他們也有話要說!

  步道一處,豎立著兩根光禿禿的枯木幹,隔著路面相對而立,視覺上很突兀,原來這是兩棵有數十年樹齡的山麻黃,因造路而犧牲的樹木,他們是這一帶失去生命的草木、生物代表,站立於此,正式要提醒人們慈悲的對待,是人類永遠要學習的課題。
崩塌後的步道復元工作及其他必要的人工設施,都儘量避免破壞性工程,而由人力一沙一鏟一步一腳印,小心翼翼的完成。

枕木的「第二春」

  枕木景觀是農場的特色之一,環山步道、活動中心、階梯、平台等,都有它的蹤跡,枕木的樸實厚重讓農場更具自然風味。

  枕木的來源,因緣十分巧合,鐵路局基隆站報廢了二千多支功成身退的枕木。這些闊葉木的樹材,質地堅實厚重,曾在台灣鐵路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如今已由水泥柱所取代,正當命運未卜之際,竟被基隆的義工發現,花了些運費,送到關西來,經過整理、防腐,一支支枕木又神采奕奕地展開它們無用之用的新生命。

  賦予枕木生命第二春的功臣其實不少,其構想來自農場設計總工程師蔡榮德的創意,這位對樹木情有獨鍾的大自然工程師,對關西農場的自然生態下了不少功夫,當這批枕木出現在農場時,他內心十分欣喜,枕木也就理所當然被充分運用了。許多到農場擔任義工的父母及孩子,都曾把堆積如山的枕木,一支支抬出來,用鐵刷重新刷過,再上一層層防腐用保護漆。經過整理的枕木再一支支抬送到施工處。不論走在步道上,或露營區,都有枕木。

大涵管、大工程

  農場整建工程中,為了做好水土保持,即可容納百人用的大型化糞池,使用了不少二百公斤至一千公斤重,大小不等的涵管,光是環山步道的地下排水道就裝設了一百二十米長的涵管,當時挖土埋管,不知動員了多少義工揮汗完成。之後經過大雨考驗,又重做補強,原來排水道沿著山溝蜿蜒而上,兩座涵管遇到地形轉彎的接合處,就必須以水泥填補,否則雨水從山上沖下來,就無法順著排水道流下。修補工作,除了要挖開步道,從涵管上方補強外,也要有人鑽進排水管裡,修補下方的空隙,彎身在長一百二十米不見天日的排水管中工作,是非常吃力的工程,義工們能文能武,能伸能屈,再艱鉅的任務,也有人自告奮勇承擔。

  所有工程中,除了環山步道外,大型化糞池也是難度很高的工程,先是十位義工花了兩天挖出安放儲糞槽的大土坑,再將儲糞槽一個個卸到四米深的土坑中。安裝時除了一組滑輪吊鉤外,全憑人力及智慧,同心協力攜手完成。

  而今關西農場已正式啟用,各種設施也都相繼完成,不論走在充滿野趣的環山步道上,或廚房後方的廁所,當年堪稱鉅大工程的部分,大都不著痕跡的埋在地裡。將近一年的整建工程,所使用的物料除了採購涵管外,幾乎都是利用資源回收,最難能可貴的是數千人次的義工,利用假日或個人休假日投入難以數計的心力及體力,這座教育農場是眾志成城的化現,是有願必成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