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篇〉
走在農場間


台北採訪組


  關西農場的生態迎接冬季的來臨,悄悄的在杜英凋落的紅葉上現出端倪。踩在鬆軟落葉堆積的步道上,一邊察覺落葉回歸自然,成了天然肥料,也使得在大雨傾盆的情況下,雨水依然會被吸收、存積,然後再慢慢匯集至山澗、河川。這樣妥善的培育,自然能減少土壤的流失,及山崩的發生。

  走在環山步道上,發現有些路段地形較狹窄,樹林相互競爭陽光,在低處陽光不易穿入,原先刻意栽種的植物相繼失敗,繼起之蕨類、苔蘚類植物能適應環境,反而特別發達。一株株身姿挺拔如大傘的筆筒樹,讓人彷彿置身於恐龍時代。穿過層層的枕木台階,即可仰視傲然豎立的山黃麻枯樹,兀自凋零後,在自然界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將是許多生物的棲所,更是它們食物的來源;到了冬季,有更多的小生物群聚在此避寒,朽木雖不可雕,但依然有其價值,它正與另一棵枝葉繁茂的山黃麻,隔著步道咫尺相望,形成強烈對比。

  來到有機的菜圃區,不噴農藥不施化肥的情況下,有昆蟲及鳥類的棲息,在柔軟的土壤中,更有生命力旺盛的菌類及原生動物寄生。菜圃中有兩顆相鄰的甘藍菜,其中一顆碩大完整,另一顆殘缺不全。不由得令人心生好奇,原來在培育的過程中,曾虔心的向蟲兒們「溝通」│這畦菜圃可供養你們三分,留七分給我們,大家和平共處。蟲兒們似乎能感應到耕耘者的善意,竟然大部分啃食在某一顆菜葉上。用心的對待,真誠的對話,萬物無不化焉? 

  森林如水庫,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這樣循環不息,不斷調節,可使氣候穩定正常,土壤水分充足為各種農作物創造了優越的生長條件,這就是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農場於八十九年春季,以實際的造林行動來喚醒森林的可貴,在山坡地種植了烏心石、大葉楠、樟樹、杜英等樹苗,它們伴隨著慈心農場,化育成山林的守護者。

  當變葉景觀為大地換上紅、黃彩衣時,冬意更濃了,關西農場以尊重生命關懷自然展現出四季不同的生態風貌,我們與大自然間是什麼樣的共存方式,每次來到農場,都是一次省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