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的故鄉
台中 劉美雲
開車往南,從斗南交流道下高速公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種植著肥碩的冬季蔬菜,菜園邊,馬路旁,一個個圓圓的磁磚桶,從平地裡冒出頭,旁邊還堆著整齊的石頭,再走約十公里,進入雲林縣大埤鄉,一棵引人注目的芥菜泥塑,立在四通八達的馬路中央,斗大的字寫著「酸菜的故鄉」,原來這裡是本省酸菜的大本營,產量達全省百分之九十,那些磁磚桶是醃酸菜專用的「酸菜桶」。
種芥菜的農夫通常選入冬前後十天種植,約七十五天之後可收成,產品由幾家專門醃酸菜的農家工廠收購,集中醃製。離土的芥菜須先放置田內,經日晒一整天,讓水份流失,再運至周長四公尺,深三公尺至四公尺的酸菜桶旁,一棵棵丟往酸菜桶,丟滿一層芥菜,灑一層粗鹽,醃滿一桶約須芥菜五、六萬公斤,五十公斤重的粗鹽兩百包,越早出桶的鹽放少點,晚出桶的鹽要酌量增加,這些都要靠經驗老到的醃菜師父拿捏。裝滿的酸菜桶,上鋪一層塑膠布,防雨水滲入,再用石頭重重的壓實,這種遵古式醃法可防空氣及細菌進入,約兩周後聞到鹹酸味,即可出桶。
又深又廣的酸菜桶靠著輸送帶將酸菜陸續的送上來,一旁的農婦手腳俐落的將一堆堆的酸菜洗淨,去尾、分級,放入容量九十公斤的藍色塑膠桶內,約可儲存四個月。這些整理好的酸菜按市場需要,分類做成真空小包裝,如酸菜絲或酸菜心,賣給批發商,再賣到消費者手中,依各人巧思烹出可口的佳餚,讓人看了垂涎欲滴,食指大動。
農婦割下來不要的酸菜尾,勤勞的、沒有種芥菜的農家,則撿回家切成小段,晒在馬路旁,乾後即成鹹菜乾,是當地居民惜福愛物的另一種特產。
早年醃酸菜都是用大木桶,為防風、雨,都得搭個小亭子來保護它,是鄉間角落讓人回味無窮的景觀。這種木桶都得靠梯子,才能撈到深桶內的酸菜,頗費工夫,現改成往地下挖掘,往地面堆砌的磁磚桶,據業者表示風味無差,反而產量多,省時省力。
種芥菜的地不能年年都種,原因之一為地利元氣受損,其二為易生病蟲害,因此必需常更換產地。一分田可種三千棵芥菜苗,一棵芥菜重四斤,一甲地的產量僅能塞滿兩個酸菜桶,可見酸菜桶容量有多大呀!當地最有名的酸菜農說:他擁有一百多個酸菜桶,從醃製到包裝成袋上市,天天工作,工人有時上百人,足足可從年頭做到年尾,當地人稱他為「酸菜王」可是名副其實的。
沿著大埤鄉蜿蜒的村莊小路直走,一股鹹酸味撲鼻而來,在午后近黃昏這段時間是送芥菜入酸菜桶的忙碌時刻,滿載著芥菜的卡車一車車的載來數萬斤的芥菜,農夫農婦笑顏逐開慶豐收,幫忙醃酸菜的臨時工,也歡喜農閒時期有工可做,有一筆收入,貼補家用,醃酸菜的特殊景觀,在此地是溫馨而忙碌的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