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發現陌生的自己


  小時候的作文課,老師都會出一個題目「我的志願」,很多人寫:「長大後,我要當老師。」老師,在孩提記憶中,是除了父母外,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人之一,是我們最重要的模仿對象之一。而老師又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呢?高雄市一位黃老師參加福智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教師營後,發願要給學生三個筒──第一個是手電筒,照亮他們的生命;第二個是萬花筒,不是教他,而是發現他,讓他成為他自己,專屬自己的萬花筒;第三個是寶貝筒,學生如果是鑽石,要讓他變成八心八箭,如果是黃金,要讓他變成九九九九!

  很多老師參加營隊前,覺得自己孤軍奮鬥,透過營隊結交到一群杏壇好友,大家深知結緣不易,立即在社群網站建立群組,讓同組老師可以有相互分享的平台,也期許這力量可以繼續發光發熱,畢竟自己先擁有快樂人生,才能引領孩子成長。一個個老師,在營隊中翻轉生命,就意味著很多學生的生命即將改變!

  教師營舉辦的同時,大專冬令營也讓很多年輕人「夢想,起飛」。警察大學林同學說:「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會發現社會還有壞的一面,有時候在大團體裡,會不知不覺被壞的一面侵蝕或腐化,你會懷疑到底是不是要堅持自己善良的那一面?」林同學和大家互勉──當別人懷疑你,要你來適應社會,你要勇敢的跟他說,我是來改變社會!

  不要怕改變,變得更好,何樂不為?一個長期在內地工作的人,突然豁然開朗──為何要離鄉背井、拋家棄子,過著流浪般的日子,只為賺取微薄的收入?想開了,決定返台與家人一起品嘗人生的種種滋味。這個改變,帶來意想不到的體驗……開民宿,想提供客人特色餐點,就以山上泥巴塑窯烤披薩;想用本土麵粉做麵包,就去種小麥;可是台灣小麥蛋白質含量少,筋性太低,不適合做麵包,只能做蛋糕。這些得之不易的本土小麥,還能做什麼?腦中浮現小時候歡樂記憶的麥芽糖,怎麼做?於是一段一段考驗,換來的是具有傳統風味的各式麥芽糖。來自埔里的吳信國,過著不斷挑戰的「手作」人生,與他相逢在「田裡有腳印」的一個週末,回味他說過的話:「事情的過程比目標的達成更有意義。」

  找對的人,比什麼都重要。在台中科博館旁的植物園,和植物解說員同遊,透由豐富人文與風土民情的解說引人入勝,「說學逗唱」的互動教學,樹木與人之間突然就像久別重逢的老友。林投的果實,長得像鳳梨,陳鐵卿來段順口溜:「台灣真是好光景,鳳梨生在林投頂。」過去小孩子都會打陀螺,陳鐵卿又來段順口溜:「樟走、瓊號、芭樂釘死狗、苦楝仔車畚斗。」意即:樟樹材質輕,一打就跑;瓊仔就是烏臼,很會旋轉,乃至發出聲音,所以叫「瓊號」;芭樂果樹材質堅硬,戰鬥力強,可以「釘死狗」;苦楝做出來的陀螺比較不穩,一打就會翻轉,所以叫「車畚斗」。一段話,道盡四種樹木的特色。

  雲科大謝秀芳老師思索:「如何讓學生體會社會服務(課)的內涵,了解服務助人的快樂,進而提升自己的生命?」於是她選擇改變──把教室搬到農場,連續七週帶學生到古坑慈心農場學習,清洗鍋碗瓢盆、洛神花採摘加工、拔草、做畦……應用外語系廖同學說:「種樹時,有位同學覺得我們種得太慢,當他發現我們的土地又硬、又有很多石頭,而不是鬆軟的泥土時,才恍然大悟。事非經過不知難,所以下次開口抱怨或輕視別人以前,再多想想吧!」四十位大學生在農場那端,與陌生的自己相遇。這個學分,太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