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需要?

高雄 張淑美

環保與我有不解之緣,事實上,它與地球的每一個子民息息相關,只是大多數人遠離了大自然,對它也漸漸變得十分冷漠,乃至於千萬分之一的感受也蕩然無存,不以為它對我們的影響至深且鉅。

所幸在我的童年裡,還可以搜尋到最深刻、最美好的回憶——視野遼闊的天空和青翠茂密的綠樹,我常坐在樹下遊憩,仰觀雲霞、日出日落……。一年四季裡和諧的大自然生命樂章,不須跋山涉水之勞,不須成套的音響組合,俯拾皆是,就在家門口,就在窗前,就在我的耳邊……,這一切一切,不斷地在我的心深處,喚醒我對大自然的熱愛。

曾幾何時,我很敏感地發現環境變了,家門口延伸出去的廣大田園風光,卻從遙遠的那端,高樓大廈似排山倒海般湧現逼近,為此我請求雙親搬家,雖然如願,但城市發展的腳步太快了,水泥牆到處林立,垃圾無所不在,空氣污穢不堪,滿目瘡痍的景象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才知道過去擁有的幸福不再了,情何以堪,萬般沉痛與無奈。

日後逐漸聽到環保的呼聲,我便理所當然地奮起響應,投入學習的行列,從而了解問題的根本在自己,人人都背負一份責任,彼此間相互影響,所以須從我自己做起。因此每當購物時,我必須考慮再三:是否真的有需要?包裝程度如何?報廢時又該如何處理?甚至內心交戰掙扎……。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墨瑞說:「在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我們﹃想要﹄的東西或我們﹃需要﹄的東西,常常分不清。」我引以為惕,一方面學習他人廢物利用的經驗,垃圾分類的處理,一方面儘量減低自己的貪婪,縮小物質的需求,能省則省。家,不再是我的聚寶盆了——好東西往內塞,垃圾往外丟。屋中一角堆積回收的塑膠袋,有時家父也會拿去重複使用。

長久以來,我被這些身外之物所困,耗費不少時間精力修護,加重自己的負擔,堆積無數的貪婪,也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眼前雖一時仍無法從此自拔,但內心卻盼望食則足以果腹,住則足以安身,雖清粥小菜,四壁蕭然,但心靈充實富裕,家人和樂。昔日的童年雖已褪色,但企盼自己的身體力行,能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