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不孝

  仇覽,字季智,漢蒲亭長。有陳元者,獨與母居。而母詣覽,告元不孝。覽驚曰:「吾近過元舍,盧落整頓,耕耘以時。此非惡人,當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養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朝忿,欲致子於不義乎!」母感悔涕泣而去。覽乃親到元家,與其母子飲,為陳人倫孝行,譬以禍福。元竟成孝子。

譯文:

  漢朝的仇覽,字季智,他當蒲亭長時,村中有一人叫陳元,獨自與母親同住。一曰,這位母親來見仇覽,控告她的兒子陳元不孝,仇覽卻很驚訝的說:「我不久前才經過你們家,看到陳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齊,田地也能按時耕耘,想必是個勤奮的人,我覺得他不會是惡人,一定是因為沒有人教育他!妳守寡又辛苦的撫養他,現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兒子,何必為一時的爭吵憤怒,而陷你的兒子為不孝之人呢?」陳元的母親聽了,感動得淚流滿面而回去。

  不久,仇覽親自到陳元家,與其母子一起吃飯,告訴陳元如何行孝,並說明孝順而感
得的福報,及不孝的過失。陳元後來竟然成為一個孝子。

 

兄弟照鏡

  馬恭敏公,作守。有兄弟老而爭產不休,公命取一大鏡,令兄弟同照之。見面龐相似,鬚髮皆皓然,泣悟交讓而出。

譯文:
  馬森諡號恭敏,當他做太守時,有一對年歲已高的兄弟,長年為田產爭吵不休。一曰,他們又前來官府打官司,馬公便命衙役拿來一面大鏡子,讓兩兄弟一起照鏡子。

  兄弟二人見到鏡中的兩人,臉形相貌相似而且頭髮及鬍鬚都已花白了,因而感悟、哭泣,於是互相讓出田產。


按語:
  人與人之間,常因短暫的爭吵或抱怨,而將一生的情誼毀於一旦,輕易的將那長久美好的一面抹煞掉,事後卻追悔莫及。故事中的仇覽及馬恭敏公皆發自內心,惻怛至誠待人,用心去影響他人,使得爭執的雙方皆能儘量的放大對方的優點,努力的去平衡缺點,如此看待對方,才能客觀正確。

  仇覽面對一位寡母控告兒子不孝,他卻先不講孝道,而是先點出其子勤奮良善的一面,「吾近過元舍,盧落整頓,耕耘以時」,想必是個勤快之人,從這點看來並非惡人,只是欠缺人家教導,他一定有機會改過。再以和合的言語肯定為母的獨立撫孤的辛勞與難得,更提醒身為母親者,莫因一時的氣憤而讓孩子背負不孝之罪名。而後以母親的觀點,來讓為人子者明白人倫的道理。

  在古代,「不孝」是嚴重的罪名,若傳揚開來,易招眾人輕視,而不敢與之交往。而仇覽這種為陳元惜身名,為其母惜恩誼,即是以觀功念恩的方法,找到雙方的優點,又將之增長擴大,使當初不諒解之心,漸漸化解。一般人易犯離間之誤,當某甲正在談論某乙是非時,我亦同仇敵愾,更肯定了某乙的缺點。此時若能善巧的引導某甲,試著找出某乙的優點,有機會面對某乙時,也試著找出某甲的優點,則當他們倆再次對立時,則不易見對方過失,問題也較易化解。

  再談到馬恭敏公的智慧,他巧妙的讓長年為田產爭吵不休的兩兄弟,藉由共照一面鏡子,而發現彼此共同之處。「面龐相似,鬚髮皆皓然」,兄弟倆憶起從小到大,一起有著共同生命的光陰,差點忘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禁感悟而潸然淚下。每年為田產而起的紛爭,也在相互交讓中落幕了。

  馬恭敏公從兄弟倆的共同點去打動他們的心,讓他們醒悟:兩人是休戚相關的親人。這並非他特別聰明所想出來的點子,而是他平常就善於觀察別人的相通之處,也很會代人著想,以別人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與人交往,當意見不同或進而抱怨對方時,努力去尋找共同處,透過真誠的溝通,很多事較易化解,如同兩個圓形找到交集的部分時,不同的部分則較易解決。

  這兩則故事皆是從生命中看良善的一面,教育也是一樣,若只是看孩子們的缺點,則易感到無奈或是了無希望,心中自然產生排斥或輕視,老師見不到孩子們的優點及良善,必然以高傲的口氣去教導,而如此的教導是很難成功的。若能像仇覽及馬恭敏公一樣,不但有愛心且有智慧,真心的去助人,彼此的生命都可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