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種類
台中採訪組
台灣稻米常見的種類有糯米、蓬萊米和在來米三大類。若以食用方法分,則有粒狀、米漿、米粉、及粿粉類。米食點心一般通稱為「糕」,本省人稱「粿」,客家人稱為「粄」。
蓬萊米:黏性介於糯米及在來米中間,比較適合煮飯及熬粥,較少用來做點心。
在來米:用來做發糕、米苔目、蘿蔔糕、碗糕等,有時也和糯米對半摻和,做成菜包及紅龜粿,而米粉及粿條是在來米的再製品。
糯米:具有吃的多樣性,還有醫療價值。包粽子、燜油飯以長糯米為主,湯圓、元宵、麻糬、芝麻球則以圓糯米為主。
黑糯米:作壽司、甜米糕或與白糯米混合包粽子。
紅糯米:原稱為紅粟米,是台灣僅有的本地種香稻,係阿美族祖先攜來種植,產量有限,只在重要日子才為宴客之用。
若以食用方法區分米食,是以特性及方便為考量:
粒狀的米食以米飯、米糕、壽司、飯團、粽子、各式粥品為大宗,也可釀酒。
米粉則有粗絲的埔里米粉及細絲的新竹米粉,前者較Q,後者較韌。
米漿是將各種米浸泡後,打成漿,依各人口味煮成鹹或甜的點心。
粿粉是一包包出售,磨好狀如麵粉的糯米粉或在來米粉,讓忙碌的現代家庭主婦,省時省力,隨時隨地都可做出各種粿類美食,缺點是成品需馬上吃完,否則放久即硬掉,若以鮮米磨成粉塊狀,成品即使隔夜也還是軟軟的。
聰明的人類能將稻米變化出多樣讓人垂涎的點心,當初的用意也是為祭拜天地,感謝好收成,今則為滿足口腹之欲,不過時下的年輕人大都傾向西式飲食,吃不慣各種米食製品,難怪老一輩的人都在大嘆「食代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