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標章—吃出健康

台北 鄭舒文

  經常上山下鄉,在全省各地奔波的張先生,負責輔導農友從事有機耕作,與農友互動、勘察農地、採樣、認證,這些既是工作也是他生活的一大重心。所以他很熟悉水稻長在田中、蔬菜在菜畦內排列整齊的模樣, 甚至橘子、柚子、蓮霧…這些水果掛在枝條上的纍纍豐實感,對他來講,已是生命中一種鮮活的真善美。

  除了下田,張先生偶爾也喜歡到市場去逛一逛,為的是體會一下農產品擺在攤架上的不同面貌。當然,他最關心的,是有機農產品到底以什麼方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販售者和購買者對「有機」到底認識多少?

  某天,他到一處傳統菜市場,看到菜攤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有機蔬菜」。

「阿婆,您在賣有機蔬菜呀?」

「是啊!攏是自己種的喔,保證沒有噴農藥啦!」

「這些菜是種在叼位(哪裡)?」

「攏總種在基隆河邊。」

  種在基隆河邊!這也能叫有機蔬菜嗎?想起那條黑濁濁的河水,裡面不知含有多少污染物質,心頭不禁打個冷顫。

  還有一次,他走進一家超級市場,有個冷藏櫃上面標著斗大的字—有機蔬菜專櫃,裡面陳列著葉菜類、馬鈴薯、紅蘿蔔等,泰半都沒有貼標章,還有幾把菜連外包封套都沒有,只是用紅色膠帶束著,上面沒有任何文字說明,也不知道是不是隔壁冷藏櫃混進來的。

  看到市面上魚目混珠的情況,張先生不免慨嘆。很多消費者知道有機蔬菜好處多多,可是一到市場又無從下手,不知道哪一種才是真有機。尤其看到標示有機的蔬菜水果,價格比一般貴好幾成,甚至好幾倍,心裡通常會嘀咕:「這麼貴!到底是真有機還是假有機?」

  根據報載,台灣七成以上的有機食品標示不明,八成以上沒有認證標章。某立委辦公室曾在大台北地區超市和有機食品專賣店,隨機採購近一百件有機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包括米、綠豆、麵條、豆腐、高麗菜、洋蔥、青椒等,發現大部分都標示不明或沒有認證標章。

  其實,有機農產品可不是隨隨便便認定的,像前述賣菜的阿婆自行豎個有機招牌,以後可能就行不通了。

  如何才能買到真有機農產品?其實依照農委會所下的定義,有機農產品是指同一生產農地的土壤及水源未受污染,生產過程中完全遵守農委會訂定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依照全有機栽培方式生產的,稱為全有機農產品;依照準有機栽培方式生產的,稱為準有機農產品。

  所謂全有機,完全不可以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及對人體有害的植物性萃取物和礦物性材料,適用於米、蔬菜。準有機則准許茶樹、多年生果樹在特定期間使用農藥和化肥。

  此外,不論全有機或準有機,對於土壤重金屬含量、水質、雜草控制也都有嚴格規範,且採收後不准有農藥殘留。

  農委會為了確保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協助消費者辨識,目前正推動民間驗證制度,經該會審查通過的團體,即取得驗證授權,其標章便具有公信力。換句話說,取得農委會授權驗證的民間團體,所驗證出來的農產品,等於「正」字標記。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是第一家取得驗證授權的團體,標章分三種,有MOA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驗證字樣(見圖1、圖2、圖3)。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已向農委會遞件申請,目前正審核中。慈心若通過審核,將會以下列三種圖樣標示所認證的農產品。(見圖4、圖5、圖6)。

  另外,還有兩家民間團體也正申請中,一是中華民國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該協會目前的標章印有機構簡稱COAS(見圖7、圖8);另一是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以簡稱TOPA為標章圖樣(見圖9)。

  至於市面上常見的「吉園圃」或「安心蔬果」標章,代表農藥殘留合乎規定的安全蔬菜,不能稱為有機蔬菜。

  認識了有機農產品標章,以後買米、買蔬菜水果,只要認「品牌」即可安心選購,不會再「霧煞煞」無所適從。如果再碰到路邊挑著擔子吆喝,強調「自家種的有機蔬菜」,或是標榜種在山坡地、水溝邊的「無污染野菜」,你也必定了然於胸,知道該如何抉擇了!

  編者按:標章認證主要是針對有機蔬菜在自由市場的買賣,以利於消費者的辨認。對於有固定消費者的農友,其種植過程已充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便不需要標章認證的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