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親密法則

台中福智學苑主任 李衍忠演講

編輯室整理

  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心,需要別人的關懷。一個人如果擁有非常富有的財產,而他活在一個無人的小島上,那他絕大部份都不會快樂,因為他還需要和別的生命—包括別的人、小狗或者其他他看得見的生物之間,至少有一些的互動,可以表達他的感覺,可以把他的心靈拿出來和別人一起探討,所以我們人是非常需要跟別人來往的。

  現在社會把這種來往的關係叫做人際關係。本來這種人際關係應該是人人具有,而且非常崇高的概念,可惜現在社會把人際關係發展得很緊張。我看到很多寫人際關係的書告訴我們,你要怎麼把人跟人的關係弄好、處理好,好像非得展現一種很可怕的企圖心,才能夠活得八面玲瓏。

  到底怎樣才能夠讓人跟人的關係更親密、更美好、更快樂?這裡講的親密關係,不只是男女朋友,或者父母子女,是指人跟人的相處過程裡面,內心的距離、生命的距離更縮短一點、更靠近一點。

  人跟人的這種互相來往的人際關係,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外相的,一個是內相的;我們有很多關係是因為有一些特定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工作造成長官部屬關係,血緣造成父母子女關係,學校的老師和老師建立同事關係……這是外相關係。單單靠著外相關係,我們還不能建立起人跟人之間內心靠近的關係,真正要比較靠近的關係是來自於內在距離的縮短,不是外在身體的距離,而是心裡的距離。

  事實上有一種人,你即使近靠在身邊,心裡的距離還是很遙遠;有一種人,即使他的生命從你的身邊擦肩而過,也引發不起你對他有任何的印象;但是有些人,你碰到面就會感覺很快樂,感覺到:哇!今天又見到他!這就是人跟人的一種關係的親疏遠近。

  現代人所建築起來的人跟人的關係大部份是偏重外相關係,很少注意內在的人跟人的互動,這是一種很緊繃、很冷漠的人際往來。人際關係要怎麼樣才會建築得好一點?我覺得以下四個法則可以大大改善目前僵化的人際關係:

  第一個法則:就是把你生命當中關心、照顧的對象範圍先擴大一點。我們常常一開始在生命的世界裡面已經畫定一個範圍,把生命的希望投資在幾個人身上,例如先生、小孩,或者兩三個好朋友身上,面對熟悉的人,我們付出全部的生命。可是這裡的付出心態是有問題的,一邊付出的同時,其實我們並沒有真正在愛他—還是在愛自已。我對他不斷的投資、投資,以後就希望他要回報、回報,結果發現不是這樣子回報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挫折、痛苦。

  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鎖定在少數幾個人身上,這一生一定會活得很辛苦,到底要怎麼樣子才能夠比較快樂呢?就是把你的生命對象擴大,擴大到今天所面對的、所會碰到的人,都學著跟他做朋友、跟他交往的心態。我們要把只關心幾個人的生命開始擴大的時候,開始會覺得困難,需要訓練,這個訓練可以從親人、朋友、討厭的人這樣不同的角色中去擴大,從本來只關愛幾個親人,然後增加對這幾個以外的人的關愛,然後增加朋友的關愛,最後的層次才是對你所討厭的人的關愛。

  我有一個朋友,他每次搭公車,就跟公車司機打招呼:「謝謝你!謝謝你!」一開始,那個公車司機覺得很錯愕,因為現在社會已經不習慣人有來往,一個乘客上來是跟他無關的,現在突然有個人跟他打招呼,他就趕快把臉轉過去,不敢去看他,後來公車司機開始會面對著他,有一點尷尬地點一下頭,到後來那個司機終於對他微笑了。其實人性真的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的,每個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值得我們去把它開發出來。儘量訓練用自己的生命放一點光芒給別人,多關心別人,當下我們就會很高興,生命就會很有活力。

  第二個法則,就是敞開你自己。人跟人之所以會有距離、會有陌生感,是因為怕受傷害,我們常常把自己包起來、縮起來、保護起來,我們誤以為這樣就不會受到傷害。其實我們包得越緊,越容易受到傷害。為什麼越容易受到傷害?因為我全心全意在注意別人有沒有傷害我?全心全意在意我做這件事得不得體?只要稍微講一句話不得體,自己就很痛苦,人家講話一不小心,我們也會受傷。簡單來講,就是太愛自己、太保護自己、太包裝自己,結果,重重的包裝紙包裝起來,保護得好好的,然後還要拿條繩索把自己給綁好。結果,其實越來越容易受傷,因為你全心全意要綁自己。所以,簡單的辦法:把這繩子鬆開,把包裝紙拿掉,別人會跟你來往得更好,距離會更近。

  我們的老師日常師父,當他碰到什麼錯誤的時候,他就跟我們說:「上一次我弄錯了,很抱歉!」並沒有換來我們對他的看不起跟輕視,反過來是換來我們對他的一份敬重,覺得他是真心跟我們來往的,不見外呀!可以拉近你跟周遭人的關係。其實我們的生命是不可能被別人傷害的,能夠傷害的只有我們自己。

  第三個法則,人跟人的相處要距離更近,來自於將心比心,也就是轉換立場、角色、角度,常常用他人的觀點來看問題。人跟人之間互相距離會很遠,甚至會產生很多誤解,都是來自彼此不夠了解,所以,就用自己的思想體係去看待別人,每個人從出生、長大,每人的生命背景都不相同,即使夫婦結婚,在家裡面還是兩個單獨的個體,因為他們在各自的家庭成長,如果不能夠認識對方的背景,就會產生很多的誤會,進而產生排斥。

  關心別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不要等著人家來關心,可以先去認識對方的想法,去傾聽人家的世界;每個人都很希望表達他這個自我,真的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很喜歡把他自個兒掏給別人,告訴別人:「我是怎樣、我是多苦啊!」但是,每個人都坐在那邊等,等別人關心。我們不要做那個等的人,要主動去傾聽,主動去瞭解他人的世界。瞭解得越多,以後跟別人相處會更順利;有一天當你把你的世界講給人家聽時,他就會很樂意去傾聽。

  第四個法則,就是要發展出慈悲的心胸。慈悲的心就是主動地去關懷別人的生命、關懷別人的苦樂。什麼叫做慈?慈就是給別人快樂。什麼叫做悲?悲就是拔除別人的痛苦。中國人常常喜歡用慈悲,也就是西方所說的愛。
每一個人都希望追求快樂、遠離痛苦。但是絕大部份的生命,完全不認識什麼東西能夠讓他苦,什麼東西能夠讓他樂。因為不認識,所以做很多錯誤的行為,導致離樂得苦。每次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會對很多人產生同情、憐憫,而不會產生憤怒、抱怨,或者很冷漠地看待他人。

  能夠正確地幫助一個生命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智慧,智慧和慈悲要結合在一起,有的人是道理很會講,但是沒有慈悲心,這種人不算智慧。舉個例子:路上如果碰到有人賣玉蘭花,有人就很憤憤不平地說:就是他們破壞交通秩序!他們這樣子多危險呀!我們千萬不要買,買就會鼓勵這種行為!這個道理對不對呢?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主要看我們站在什麼基點來看待這個道理。

  我們想想看:一個人戴著斗笠,在大太陽底下賣玉蘭花,可能會碰到颳風下雨,他也應該知道在路口賣,生命是很危險的,紅綠燈、遭到很多人的白眼、連車窗都不搖下來,臉都往另一邊看。想想看,如果是你站在那裡,你會有什麼感覺?我小的時候去推銷過報紙,知道當你走到一個人面前,那人把臉撇向另一邊的時候,那是很痛苦的感覺。現在我們去想一想:賣玉蘭花的人為什麼願意承受這些痛苦呢?他可能需要錢。當你想到他為了離苦得樂在努力、在奮鬥,但是有點缺憾的就是他離苦得樂的方法有點不太對。當這樣想一想,你會覺得他好可憐哦!他很值得憐憫、同情,所以應該幫助他,所謂的幫助不一定給他錢買玉蘭花,但是我們心裡面就不會很冷漠、很斬釘截鐵、硬梆梆地批評他。如果能用柔軟的心情、用慈悲的心情,去體會每一個人都希望快樂,不要痛苦,這種心態就是大慈大悲。散發慈悲的心,可以建立人跟人最好的關係,這是一個生命的能量,會大大地拉近人跟人的關係的。

  如果你堅持相信生命是孤苦的,沒有人愛,那麼,你的世界很可能真變成孤苦和沒人愛││因為你躲再陰暗處,太陽自然照不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