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認身分證

高雄 陳靖媄

  市面上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有機農產品,是真?是偽?您一定十分關心,唯恐買到假貨多花錢當了冤大頭,不過現在您已不必煩憂此事,有驗證單位為您把關,讓您可以買得安心,吃得健康。那麼,到底驗證單位怎麼驗證「有機」呢?好像是…直接到農場採土採水回來化驗就行了。可是呢?事情沒這麼簡單,說來千頭萬緒,和農友訪談的過程不說,就先從受理認證後的第一步開始說起吧!

  桌面上攤開著一張泛黃的、大大的藍色晒圖,不規則的圖形上畫著一塊塊櫛比相鄰的土地,有人戴著老花眼鏡,拿著放大鏡趴在圖上來回搜尋謄本裡登記的每一筆土地。哦!原來認證的第一步得先幫土地認身份啦!為什麼呢?評鑑人員說:「我們要確定每一份地籍與實際土地確實相符。」

  這就是花蓮銀川米產銷班四十五位農友的土地(總計八十公頃)。界段137,找一找,像螞蟻般大小的字靜止在晒圖上,非得集中精神,睜亮眼睛,深恐「一眨眼」就掠過了。哈!找到了,在這裡,畫上顏色以示區別。再找下一筆,呃!二二○筆,一筆接著一筆,十七張的晒圖,一張換過一張,有些晒圖還是民國六十三年製圖的,比例尺更小,密密麻麻的土地擠在一堆,一小時下來,脖子不酸,眼不花還真難。

  花上把個月時間終於比對完成,找出六十筆謄本與藍晒圖不相吻合的,只好向產銷班班長討教,並希望能到現場勘查。

  要仔細認真到這般地步嗎?不是現場告訴你們,哪塊地種有機就行了嗎?不是抽樣化驗就可以了嗎?怎麼這麼『龜毛』?比地政事務所還要『精』,比農政單位規定的還要『嚴』!」產銷班班長難解的質疑。

  耕者研習會開鑼了,北中南的評鑑人員與義工都到了,「杜園」(企業家杜進元先生提供給公益團體辦活動的地方)是他們的棲身之所,由於地方不夠大,大家於是隨處打地舖。夜裡,義工們挑燈夜戰核對地籍,班長及其夫人於九點多也來了,大夥兒討論到十一點多,就在即將離去前,赫然從窗外看到廚房有四位人員打地舖就寢,而其中兩位還是廣福組的組長。訝異?感動?交錯複雜。

  翌日,很不一樣的感覺,似乎彼此的心都打開了。在農友的帶領下,穿戴整齊的義工退去鞋襪的束縛,踩進水深及膝的軟軟水田裡,有人一輩子都不曾涉入稻田,有人連稗和稻都分不清,有人還連摔了三次跤,稻株上的芒刺不留情地刺進皮膚裡,但是,沒有人喊痛,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喊停,平均一個人採十七塊地的土。

  問題依然存在,但只要有共識,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六十筆謄本與藍晒圖不相吻合的,有的是已變更,有的是移轉時未登記,有的是…都察明了,可是,眼前另一道難題再度考驗彼此。農友之間為圖耕作便利,私下互相交換、合併、分割土地以求耕地相鄰,以致地主與耕者非同一人,耕地錯綜複雜。

  評鑑人員左思右想,謀求解決之道。一方面考量農友立場,一方面又得為消費者負責,為求兩全下,責任就落到評鑑人員的頭上來—所有的土地重新丈量、繪圖。

  這是一件大工程耶!況且大家都非專業,但是他們說:「為了幫助農友可以走下去,為了希望有機農業可以推展,為了承接社會大眾給予的信賴,為了樹立慈心驗證的公信力,我們樂意這麼做,這是我們的責任。」

  無怪乎班長夫人說:「光是徐福松(評鑑人員)這個人,就比我們富里鄉的每一個鄉民,更清楚我們的土地,他實在有資格做我們的鄉民…」

  義工說:「農友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消費者的健康也是我們的事,大地的光復還是我們的事。」就是這樣的一種使命感吧!推動著評鑑人員面對種種境界,並抉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來。而這終歸於真誠的心,也是有機農業最終的企盼—誠信互助的祥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