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財團法人福智寺副總幹事 陳耀輝
編輯室整理
我們常常羨慕許多人的家庭氣氛祥和、溫馨,親子之間溝通無礙,我們希望自己的家庭也能像他們一樣,渴望他們家裡的好能轉換成我們的。其實,光是讚嘆、羨慕,就如同望梅止渴,是沒有用的,想要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我們當父母的,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學習對自己生命負責,了知生命必須成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點。
我們的先賢早有明訓:「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可以看出齊家是多麼重要!想齊家一定要先把身修好,修身的根本又在致知、格物;致知是我們內在的真知,是與生俱來的智慧,是人人都俱足的,面對外境時必須有判別的能力。格物,面對外境,內心裡拿捏好與之對應及該有的分寸,這分寸就是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與人之間合理的互動等等,學習把這些內涵實際實踐,運用到日常生活上,慢慢地,對人、對事、對物的理解力和經驗越來越好,我們的心靈也就提升了,這有助於在親子關係中作最正確的反應,能抉擇最好的互動方式。
有很多父母常用很高的姿態管教孩子,其實孩子像一只秤一樣在一旁秤你,他們都在默默的看著你,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他們與生俱來就有這樣的本領,不能輕視他。做父母的和小孩在一起,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孩子聽你的,服從你的,也許他內心裡並不服氣,無形中,我們都在建立彼此間的對立狀態,很難去幫助他。其實我們要站在他的立埸去看他,做法可能就非常不一樣,結果也會完全不同。
我們要培養聽懂孩子在講什麼話的能力。他講話真正用意是什麼?有時他講話的內涵不一定是這樣,他可能想表達潛在的意思,或只是需要你的關懷。所以學習聽聞很重要,第一,是可以培養我們專注的心;其次是可以真正瞭解他的心情,替他著想;三是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思緒、思考對事情的處理方式,可以把頭腦裡過去認知的經驗對應現在的境,抉擇該如何正確回應。當我們能夠專注地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就很容易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也才有機會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可以及時幫助他。
長久以來,我跟孩子之間有幾個親身經驗,也許可以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有次我們父子倆在九月天的一個美麗傍晚,並肩坐在如茵綠草上促膝長談,彼此心情都很愉快。我問:「兒子啊!我覺得奇怪,一般青少年在國中學習階段最容易變壞,當年爸媽很忙,沒時間管你們,你們怎麼都沒變壞啊!」他想了一想說:「你們雖然沒有一天到晚盯著我們、管我們,可是我們不論做什麼事,內心裡面其實都有一個底線,到了那個底線時,內心就會生起一股很強的力量,叫我們不能繼續再滑下去。」原來他們的行為有個底線,所以他們懂得煞車、懂得自我約束。這個底線其實是在我們的家庭中共同形成的,平日親子之間的心靈交流,不自覺中自有共識,日子久了,在他內心自然而然形成是非善惡的一把尺,雖然我們嘴巴上教他的部份非常少,但是我們給了他一個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
我讀國中的孩子,從小成績就不錯,在班上當班長,課外書看得多,懂得比別人多,自然而然形成驕慢心。有一天,全家正在欣賞電視節目,他看到演員表演有缺失,就任意譏笑他:「這樣的能力也敢跑出來表演,真是笑死人了!」當時我很不高興,本想直接指正他,後來心一轉,現在講他,他會感受到一股反方向的壓力,一定會起防衛心,他究竟只是個孩子,我要等待適當的機會教導他。
當他得意洋洋的時候,聽不進別人的話;等到他受到挫折、被人欺負了,我會隨機告訴他一些道理,並適時舉例子給他聽:「一個演員臨時失常,你如果取笑、看不起他,那個演員多痛苦?他花了很久的時間、很大的精神受這種訓練,他原希望有一個完美的表演,結果因為一個不小心失誤了,內心一定很懊惱。如果是你,你會不會痛苦?當他的心情很痛苦時,你卻在一旁笑他,如果是你,你的感覺如何?」我的孩子聽了我的一番話,原本趾高氣昂的他,頭馬上低下來,我知道我的話已進入他的內心了,這就夠了,教孩子就是這樣,點到就可以了,不要趕盡殺絕。
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用很強的認知心力,即使他只是國小或國中生,千萬不要以為他們還小,隨隨便便講一講、罵一罵,浮浮泛泛、敷衍了事,這樣對他們一點幫助也沒有,要嘛就放過他,要嘛就要很認真地,讓他每次在你教育他時,能非常專注地吸收到你教他的根本目的和重心意趣。小孩的心和大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心的領納,很多地方是不會輸給大人的。
舉個例子:最近我的女兒生了個小男孩,才一個多月大,我跟他玩嚇人的小動作,小朋友竟然懂得躲避,趕快縮向母親的懷裡,一個多月的小孩就能跟大人的動作相呼應,所以千萬別小看小孩子,要非常用心看重他們,他們有無限的潛能。我們當父母的要殷重的學習生命中重要的課題,不斷的提升我們的心靈,好好幫助孩子,陪他們走這一段成長的歲月。教育的根本大部份是在家裡形成的,不是把孩子交給學校、交給老師就了事,我們不能推卸這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