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上課記
花東農友研習會側寫
一群上了年紀的米農,對有機耕作有興趣,不辭辛苦地參加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為他們舉辦的有機驗證農友研習會,他們的精神可敬可佩!
四月十八日,基金會帶著從北區、南區來的三十多位義工,為三十多位的農友,在台東縣池上鄉舉辦農友研習會。為了要讓農友有賓至如歸之感,輔導員十八般武藝紛紛大顯身手。富里銀川有機米產銷班由於近在咫尺,第一天的早上八點,班員早早就來報到(上課時間為九點半),一入教室坐定,輔導員蜂擁而上,端茶遞水,一口在研習會前拼命苦練的台語不很熟溜地--「阿公喔!要喝茶還是喝咖啡?」「阿伯喔!餅有好吃唔?」噓寒問暖不絕於耳,陪伴至上課時間。只要農友一伸手取杯想倒水,馬上就有人搶先一步;發現農友上課中途離席而去,輔導員立刻追出去關懷,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茶雖淡,情意更濃,農友感動之餘,幸福的臉龐上隱藏一絲絲羞赧,這些比自己兒媳婦還小的小女生;這群可當自己兒子的大男生,是多麼的窩心體貼!
好奇這群輔導員打從哪兒來的吧!他們可不是臨時成軍的,長期在基金會的培訓下,農業方面雖談不上專業,但卻勤勤懇懇地學習代人著想的功夫,此次出馬,他們有個期許--願意花上一天的時間全心全意的為人著想,不顧自己。懷著這樣的心情,傾聽農友的苦樂,了解農友的理念,深入農友的內心世界,就是這樣,不斷的學習,記取上回失敗的經驗:早報到的農友齊聚外頭抽煙、喝酒,彼此築著厚厚的牆;這次,義工們化被動為主動,心心念念地觀察農友們的學習情形,關顧農友們的生活起居、關心他們的身心靈……
在課程的最後,進行了一場小小的測驗,「考考」農友的有機理念。其實,考試的目的不是要考倒他們,而是希望農友們上課更認真,印象更深刻,也讓基金會了解農友哪裡不懂,好讓基金會幫助他們。由於與會的農友只有三位聽得懂國語,更遑論看得懂國字了,於是,沿襲下來的「陪考制度」派上用場!發下考卷後,台上主考官將試題一題題翻譯成台語,但是,念到哪一題「莫宰羊」,於是,你會看到,輔導員陪伴在側,細心地關懷,「聽得懂不懂?」「念到這一題了!」「答案寫在這裡!」……。其中,一位原住民的農友連台語都聽不懂,幸好,輔導員有人熟諳日語,及時雨般地解決這道最難的考題。
研習會中值得一提的是富里產銷班班長賴兆炫先生,去年參加基金會的課時,他還在觀望的階段,今年,他一改往常,和基金會配合得天衣無縫,並說出心裡話:「最初因為時代所趨,想賺錢而改種有機,可是這段時間下來,我發現我還有更重大的責任,為了人類的健康,為了生態環境的平衡,我要種有機!」他還詼諧地向他的班員說:「你們田裡的青蛙如果少一隻就要罰十元!」這次,他發現班員少了一、二個沒來,趕緊驅車尋找,找到時,唯恐他們不肯來,還先陪他們喝酒、聊天,取得共識,再載他們來上課。心之所繫,一個也不放過。
而說起花蓮市產銷班,可是號稱「天下第一班」的哦!怎麼說呢?隨便找三個人加起來一定超過二百歲。此次他們花上兩小時的車程,不辭辛苦相邀開車共乘前往,老人載老人,歲數最長者竟是八十二歲。年歲這麼大。還會想到改變耕作習慣轉有機,做利人的事業,他們精神令人讚歎!
我們深切的企盼,所有的大地早日光復,秉持著基金會大家長日常法師的一句話:「一切的成就來自眾生的需要。」以此精神而任重道遠。相信,光復的不只有大地,還有,昔日人間誠信善良的重現!
逆向操作
-慈心農友研習會
一世紀以來,自從有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發明與運用,破壞了大地的生機也傷害到人體的健康,而農友經過一世紀的薰習,也習慣了化學農藥、肥料的耕作方法(稱「慣行農法」)。「不用化學農藥、化肥怎麼種得出來?」這是一般慣行農友聽到有機耕作的第一個反應。早期沒有化學物質時的耕作方法已被遺忘。
如今,要將與大自然共存的傳統農業恢復,須要逆向操作,讓農友了解種有機對社會、環境的珍貴價值,並提供農友有機耕作的相關資訊與專業技術。
因此,慈心基金會成立驗證單位後,設立「農友研習會」以教育及理念宣導為重點,凡是想從事有機耕作,欲申請慈心的驗證標章,第一步便是要參加「農友研習會」。
做有機不容易,要比一般慣行農法付出更多的心力、勞力、財力,還要遭受別人的譏諷(因為現在慣行農法仍是農業的主流),真是吃力不討好。然而還是有農友來報名參加研習會。對這群大地的「勇士們」,相信愛用有機的消費者都會致以最高的敬意與掌聲。
反包圍攻勢
花連銀川的有機米產銷班去年已參加過研習會,今年因有為數不少的新班員加入(十六人),新增面積比以前加大二十公頃(一公頃=一百公尺×一百公尺),所以基金會為新班員再舉辦研習會。
為什麼銀川產銷班一年當中增加如此多的成員?因為產銷班去年申請驗證並未通過,其中圍籬是審核不過原因之一。只要區塊不完整,便有鄰田噴農藥導致污染的問題,除非做好圍籬工作,然而隔離鄰田不好做,既麻煩又花錢。該班班長賴兆炫先生鍥而不捨,乾脆說服鄰田慣行耕作的農友加入有機行列,鄰田農友又拉他的鄰田農友加入,如此農友一位拉一位,有機米田也一塊又一塊地往外拓,一直拓到山腳下,以山為自然屏障,當然是最佳的隔離。結果夾在有機田中間或外圍的慣行農地,在「反包圍」的攻勢下,紛紛「棄暗投明」,終於展露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