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不望報

編輯室整理


  王曾,字孝先。咸平中,以鄉貢赴試禮部,居京師。

  一日,過甜水巷,聞母女二人哭甚哀,因詢其鄰,云:「其家因少官逋四萬錢,止有一女,鬻於商人,今當遠離,無復相見矣!」

  曾因謂其母曰:「汝女可賣於我。仕宦往來,時得一見。」遂以原價與之,令償其客。約三日取。

  踰期不至,訪之所館,而曾則行矣!是年禮部廷試皆第一。

譯文:

王曾,字孝先。宋真宗咸平年間,由州縣的推薦,到禮部去應試,所以居住在京師(河南開封)。

  有一天,他經過甜水巷,聽見有母女二人哀戚的哭聲,因此向其鄰居詢問,鄰居說:「她們家因拖欠官府錢四萬枚(宋朝有鐵錢、銅錢多種,鐵錢值低而較多,銅錢價昂而奇缺),家裡僅有一個女兒,賣給商人來償公款,現在母女將離別甚遠,恐怕以後再也沒有見面的日子了。」

  王曾知道事情原委後,告訴這位母親說:「妳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往來為官,你們母女隨時可以見上一面。」於是以原價給了她,要她償還商人。並約定三日後,來帶走她的女兒。

  可是過了約定的日期,不見王曾來。母女到王曾所住的館舍拜訪,沒想到王曾已經走了。這一年禮部考試以及殿試,王曾都得到第一名。

 

不負初發心

  鎮江靳翁,年五十無子,訓蒙於金壇。其夫人鬻釵釧,買鄰女為妾。翁歸,夫人置酒於房,以鄰女侍。告翁曰:「吾老,不能生育。此女頗良,買為妾,或可延靳門之嗣。」

  翁頰赤俛首。夫人謂己在而翁赧也,出而反扃其戶。翁踰窗而出,告夫人曰:「汝用意良厚,不獨我感汝,我祖考亦感汝矣!但此女幼時,吾常提抱之,恆願其嫁而得所。我老,又多病,不可以辱。」遂謁鄰而還其女。

  踰年,夫人自產子,名貴,十七歲發解,聯捷,為賢相。

譯文:

  鎮江府靳先生,年紀五十尚未生子,在金壇縣當私塾老師。他的夫人賣了金釵、手鐲,買了鄰居的女兒作小妾。靳先生回家時,夫人在房裡設置酒筵,要小妾侍侯;告訴丈夫說:「我的年紀大了,不能生兒育女,這個女孩賢淑善良,我買她來作你的小妾,說不定可以延續靳家的香火。」

  靳先生面紅耳赤,低著頭;夫人以為自己在場,丈夫害羞,就離開新房,而且將門反鎖。靳先生跳窗而出,告訴夫人說:「妳的用意善良深厚,不只是我感激妳,就是我的祖先也感激妳!但是這個女子小的時候,我常常抱著她,牽著她,一直希望她能嫁個好人家。我年老又多病,不可糟蹋人家。」於是去拜見鄰居,將女孩還給她父母。

  過了一年,他的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命名貴;靳貴十七歲就中了舉人,而且中了進士、狀元,成為有名的賢相。

按語:

  在這個世上,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而且是無法被取代的;我們除了要珍重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別人乃至萬物的生命。

  故事中的王曾,能對陌生的母女伸出援手,免於此女輾轉江湖或流落風塵,這是對生命的敬重;而鎮江靳翁,寧可老而無子,不願以鄰家少女為妾,乃是不負初發善念。此二人在男尊女卑、或以女子為物類,可賣之濟急的古代社會,尤饒發人深思的教育意義。

  話說王曾,到京師赴禮部考試,本應心無旁鶩的為科考作全力衝刺,卻因路過里巷,聞母女哭聲悲戚,詢問之下,得知因欠公款,只得將女兒賣給商人。既是買賣,就有可能轉手他處,若是僥倖收為妾婦,那麼「商人重利輕別離」,此女悲慘的命運,似乎可以預知的;所以王曾慷慨解囊,挽救一名陌生女子的幸福。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行善不居功,灑脫的飄然離去,省得該母女的叩首答謝、或聽聞者的讚歎稱揚,助人本著怵惕惻隱的仁心,無怪乎他能連登黃甲,獨占鰲頭。

  再談靳翁,年過五十而無子,樂天知命的他,以教書為業;夫人賢明豁然,為延靳家子嗣,竟然變賣飾物為夫蓄妾,而且慎選賢良,安置新房,可為用意深厚。然靳翁跳窗而出,明告夫人:自己年邁多病,不可糟蹋人家;再說這名鄰女,溫婉可人,小時候還牽過她、抱過她呢!總希望她能嫁個好人家,如今納為小妾,豈不違背初衷,而且踰越輩分;再說夫妻結髮,就該互相扶持、體諒、敬重、照顧,豈能相負?靳翁實為正人君子,善念真誠;夫人胸襟氣度,無人能比。夫婦義行,感動天地,無怪乎天賜貴子,且成為佐國良相。

  這二則故事,告訴我們人性最可貴的地方,是有一顆圓滿助人的心,能為有意義的事全心投入與付出,以博大的愛來關懷周遭一切,讓生命綻放最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