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牌的餘溫


台北 謝欣恩


  那天回家在公車上,站在我身旁的婦人,突然間很焦慮的塞了一包白糖給我,我很訝異的問她為什麼,只見她支唔的說:「小姐,我的皮包放在公司裡忘了拿……」這才明白她是想拿白糖跟我換車費,我連忙說不用!不用!問她十五元夠不夠?於是拿了三十元給她,當她拿了錢之後,表情顯得很不安,仍然要我接受她的白糖,我對她說,真的不用,你可以在有機會時,將愛心再送給別人。為了怕她尷尬,便一路上跟她聊天,直到她下車。

  回家後,覺得這件事,對我是個啟發,在這之前,我在生命網站的教案「從做中學」的單元設計中,有關家事求救牌的設置,和組長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求救牌的標示設計,是為了讓二年級小朋友在電腦上參與「穿穿脫脫大賽」活動,最初討論設計教案的目的,是希望增進孩子實踐力兼顧趣味性,但在最後剪輯時,畫面卻是偏重在求救牌的部分,當時心中頗不以為然,我擔心的是怕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遇到問題,不肯自己試著解決,就一味的求救,再考慮到這片子播出時,是否也會有人這樣想,而質疑設立「從做中學」單元的目的。同時心中也疑惑,為何自己的觀點會和組長不同?但又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很想知道問題在哪裡?在不斷的思考之後,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仍然提出了看法,此刻的心已非為了自己的意見要被採納而提出,心裡舒坦許多。

  透過公車事件,對此求救牌的設置,我才明白自己的固執,回顧我的一生,遇到困境,都要到最後關頭,才肯求救別人。譬如在工作上,電腦有問題,連打個電話去請教別人,也要考慮很久,因為害怕自己被人拒絕,怕受傷害,怕麻煩別人,其實是自己愛面子。在公車上,我是助人者,在幫忙她之後,心裡很歡喜,也真正體會到,原來當我們真的求助於他人時,別人其實都是很願意幫忙的。另一方面,求救的同時,也能成就別人行善的機會,遇到困難求救於人是有必要的,並不表示軟弱,也沒有人從來不需要別人的幫忙。

  教案的設計到後來,畫面的設立仍有部分要修改,但我真的很高興,因為藉由和同事一起切磋,相互指點,我才能看到自己在做事背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