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大事紀

編輯室整理

  喝茶被譽為是中國人的「國飲」,說起茶史,得從神農時代談起,且看一路走來數千年,中華民族是如何與茶結下深深的緣……

  •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的最早歷史記述。
  •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意思是:常飲茶可使人活力充沛、有助思考。)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 《三國志》記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後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則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 《南齊書.武帝紀》記述武帝在遺詔中要求以「餅、茶飲、乾飯、果脯」代替牲祭。
  • 隋朝時,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仿效,並逐漸由藥服演變成社交飲料,但當時主要還是流行在上層的社會中。
  •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普及的時期,並漸次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唐代科舉時,朝廷為怯除參加科舉士人的疲憊,故送茶湯入試場,稱為「麒麟草」,因此飲茶風俗漸及於文人。
  • 唐玄宗所撰《開元文字音義》(公元七三○年)首次出現「茶」字。
  • 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七七○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採納趙贊建議,開始征收茶稅。但由於民怨,遂於興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終止。後又於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准張滂所奏重課茶稅。
  • 公元八世紀後(約公元七六○年後),陸羽《茶經》問世。
  •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一一○七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一三七三年),設茶司馬,專門管理茶貿易事務。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九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促進了炒青葉茶的發展。
  • 一六一○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一九一六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一六一八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 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一五○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驅。
  • 一六九○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三十一年(一○五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並購得部分製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製作技術和方法。
  • 一八八九年劉銘傳成立「茶郊永和興」茶葉輔導機構,並附設「回春所」作為茶職介紹所。一九一五年改為「任意組合台北茶商公會」是台灣第一個茶業同業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