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

 

  范忠宣公純仁,每戒其子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人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有友請教於公,公曰:「惟儉可以養廉,惟恕可以成德。」

譯文:

  范忠宣公純仁,每每告誡他的兒子說:「雖然是最愚笨的人,但是當他在責備別人的時候,卻是清清楚楚;可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寬恕自己的時候,卻是迷迷糊糊的。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能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原諒自己的心來原諒別人,就不怕達不到聖賢的地位。」有人請教范忠宣公,為人處事的道理,他回答說:「只有節儉可以培養廉恥,也只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


大智若愚


   韓忠獻公嘗言:「君子小人之際,皆當誠以待之。知其小人,但淺與之接耳。」凡人於小人欺己處,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獨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姦,然每受之,未嘗形於色。

譯文:

  韓忠獻公曾經說:「不管君子或是小人,都應該以真誠的心對待他。如果知道他是小人的話,淺淺的和他交往就可以了。」通常,一般人碰到小人欺騙自己,一定會把他的計謀點破。韓忠獻公就不一樣,他雖然清清楚楚知道小人的姦計,可是,他每一次都安然忍受下來,不曾表現出來。

 

按語:

  世人教育子女待人接物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要確實做到誠然不易,原因在於一般人往往看到世間的不圓滿、不美好,就會覺得不滿意、不舒服,瞋惱的心就現起來,就想責怪別人、教訓別人。因此即使再愚笨的人看別人的是非過失,都能看得清楚、說得明白;但是聰明的人要反省察覺自己的問題缺失,卻是糊裡糊塗、十分困難。因此范純仁告誡子弟,德行成就的關鍵就在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眼睛看到別人的問題,正好用來提醒自己不要做錯,能夠這樣自己就容易進步。我們原諒自己很容易,要原諒別人很困難,能夠把原諒自己的心拿來原諒別人,如能像這樣做就不愁達不到聖賢地位了。

  中國人有許多美德,節儉是其一。但是,若從外表上來看節儉與慳吝非常類似,但真正的節儉與吝嗇是有所區別的,慳吝是我很捨不得用,所以用得破破爛爛,到最後有可能變成貪心,哪裡有好處就去佔便宜。節儉是減少物欲的追求,自然產生的節省行為,不為外在的物質所動,好東西放在面前也不會有佔有的心,所以節儉可以讓自己變廉潔。

  范純仁曾說:「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盡。」仁的表現就是忠恕,盡己之心謂「忠」,就是對工作、家庭、社會、國家認真盡本分。「恕」簡單的說就是原諒,其實更深的涵意是「推己及人」。揣度自己,我不喜歡這樣,又怎麼會要求別人這樣呢?所以行為上表現出來就是「原諒」,但背後的推動力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我們大都只願意跟君子來往,因為以誠對待君子很容易,用誠來對待小人就困難多了,一般人的習慣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為什麼還要對你好?因此看到對方有問題,我們就會毫不留情的指出來,這麼做的結果,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讓小人惱羞成怒,找機會來傷害我們。

  我們通常不能忍受別人一點點污垢、過失,名之為「潔身自好」,其實,這是道德學問還沒有內化到內心深處。我們應觀察心相,為什麼要揭穿別人過失呢?因為看不起對方,討厭對方,要把他的缺點揪出來,這動機本身就有慢心、瞋心的作用,自然沒有辦法生出慈悲心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內心平靜清涼,就不會在乎人家對你看法,不會在功過得失上面打轉,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同樣的如果在官場上和人互動,如果不能包容別人、不能容忍別人一點缺陷,就容易與人產生對立,樹立政敵;朋友間相處也是如此,你排斥他,他也一樣排斥你,會產生敵對的情況,也容易招禍。著名的例子:《宋名臣言行錄》書中,宰相寇準個性耿直,曾經對於丁謂的諂媚舉動,當眾厲聲斥責,因此得罪丁謂,後來丁謂這幫人得勢,就把寇準貶到崖州。

  仁慈不是是非不分,而是看得明明白白,你欺騙、傷害我,雖然我心裡清清楚楚,但是我願意寬宏大量,不與你計較,外表不形於色。這一般人很難做到,沒有修行是做不來的。寇準失敗就在此,遇到小人就馬上把他揭發,明著拆穿,兩人就對立起來了,也就失去教化他的能力;韓忠獻公(韓琦)就不如此,他面對小人仍能用誠心對待,淺淺與之交往,但是不會身陷其中。君子立身處事就是希望用德行感化人,不因為他是小人就摒棄他、排斥他,一個人能涵容別人,別人才能被他攝受。

  范純仁、韓琦這兩則故事,讓我們看到:通常我們會講很多大道理來掩飾我們的煩惱,看到人家的過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像這樣在德行上要進步是非常困難。德行上修持的第一步,要努力看自己的是非過失。學了道理,拿來看別人的是非很容易,用來反省自己就非常困難,需要用很大的力量;而且只在道理上打轉還是不管用,還要去身體力行。因此,任何周遭的不如意,代表我的心緒中也有同樣的煩惱種子在,否則我看不到這些,所以要改的永遠是我自己,不要批評埋怨他人。若我們能夠時時觀照、省察自己,並且能用寬容的心,涵容他人過失,不僅自己的德業可以增長,也才有可能教化、改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