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的警察

台北 小碧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國老祖宗很早就觀察出食物鏈中一物剋一物的事實,如果不經人工干預,大自然自有其達到生態平衡的方法。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晉朝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就有利用黃獵蟻來防治柑桔角肩椿象的例子,這種運用天敵、以蟲治蟲之方法最近又再受到重視,統稱之為「生物防治」。

  這個理念是美國在一九一九年鄭重提出,他們有鑒於大量農藥污染地下水及食物,產生致癌物質,危及人類健康;而且引起害蟲之抗藥性,殺害天敵並破壞生態平衡,使害蟲猖獗及次要害蟲大量發生,污染環境,人類與昆蟲大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所以美國立法保護珍稀動物,包括天敵及益蟲。

   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昆蟲種類中對人類、作物、牲畜所造成的傷害不到千分之一。它們雖然卑微,但是生物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們不但是鳥類、魚類、兩棲類等動物的糧食,很多昆蟲也是生物防治上常用的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敵,在生態平衡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譬如說:草蛉和瓢蟲吃介殼蟲及蚜蟲,螳螂捕捉蝗蟲,蠅、蚊、及蛾類,又如寄生蜂,寄生在玉米螟或甘蔗螟,讓螟蟲早夭或不育。這些幕後英雄就好像田間的警察,控制害蟲的密度。所以如果哪一片有機田出了問題,就可以人工孵育的幫助,補足天敵的比例,增強警力,保護蔬果安全。

   此外,農業界正在開發「微生物防治」,利用蟲生病原或其他代謝產物來防治害蟲,蘇力菌就是其中之一,效果不錯。另有專家運用基因工程改變蟲卵的基因排列或用放射線照射蟲卵,使其不育,這也算二十世紀生物防治的新方法。此外,物理防治如用黏板、隔離等也是遠較用農藥明智的方法。

   人要健康,只要免疫力夠強,空氣中有病源也不受感染;植物亦然。如果生態平衡,土壤肥沃、透氣、透水,植株健康,即使有病害也會有天敵制衡。所以各有機農友也以農場內可以見到多少種昆蟲或鳥類自豪,因為「有機」就是給各種生物機會,地下微生物活躍,地上天敵的警力充足,農產品自然誠信可靠。所以生態豐富這也是消費者購物良好的參考指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