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萬千的絲瓜絡

台中 偶得


  今年元宵節最特殊的花燈,不是往年的竹製品,而是讓人嘖嘖稱奇的絲瓜絡花燈。 一般人都認為纖維化的絲瓜只能當菜瓜布,或是任其掛在樹上老化,然而有兩位聰明的素人手工藝家──台南將軍鄉的陳月來女士及高雄旗山鎮的李枝利女士卻因偶來的靈感,讓絲瓜絡質樸的外表,透氣的纖維質,發揮最大的藝術成就。

  六十出頭的陳月來女士,雖然沒有受過任何美學訓練及造型技巧,可是只要她看過的動、植物,都能透過她的巧手讓它們呈現出鮮活的面貌。她說:「絲瓜變成土黃色時,就要摘下來,徹底洗乾淨、曬乾,再造型。有時是整條絲瓜拿來用,有時得動用剪刀、熨斗、膠水,甚至縫衣機,造出自己滿意的造型。」舉凡子孫情、三奘取經、母豬餵乳、雞家庭快樂啄食、憨厚的企鵝,甚至有點狡猾的鱷魚,都做得維妙維肖。她又說:「這要感謝家中兩個乖巧的媳婦,善於持家,不用我操心帶孫子,讓我有時間觀察生物百態,有閒情與孫子看童書裡生動的動物畫面,孕育創作的靈感。」

  陳女士越做越有興趣,造型也越來越精巧,地方農會如果有特殊的活動,都會請她參展。前一陣子先生的故鄉嘉義中埔鄉為推廣當地的特產──牛乳絲瓜,首度舉辦絲瓜節,最受歡迎的來賓當然是陳月來女士,一屋子的絲瓜絡手工藝品,讓村民為之讚賞不已,似乎也為生活單調的村中婦女,帶來新的生活情趣,當藤枯瓜熟,也許大家也可以齊聚一起,話話家常,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呢!

  另一位從事絲瓜絡創作的李枝利女士,因偶然的機會到台南一處農場參觀,看到一頂別緻的絲瓜帽子,好奇心使然,回家之後也摸索創作,並嘗試各種製作技巧,發現用裁縫車的接縫技巧最好,她還發現以絲瓜絡做成的鞋墊通風性很好,可以預防香港腳。

  李女士也感恩自己身體健康,兒媳獨立,讓她無後顧之憂的悠遊在絲瓜絡的國度裡,她說:「活到老學到老,可以發揮潛能,又能跟他人分享創作成果,老年人生樂趣無窮。」

  這兩位女士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藉著不同的展示會,能夠對台灣農村的發展有所貢獻,這個願望不大,卻充滿著對鄉土的厚愛,及勤儉持家的特性,如果台灣的農村有更多的有心人,應用巧思,發展農村特質,我們還擔心WTO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