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濟世──醫聖張仲景

台北 福壽


  醫聖張機,字仲景,東漢末年河南省南陽地區的人。他自幼就非常好學,他有一個伯父是醫生,他跟在伯父身邊幫忙,對醫藥從小耳濡目染,也有相當的基礎。

  雖然他曾被推舉為孝廉,官位做到長沙的太守,但很痛心當代的讀書人儘管讀得懂醫典古籍,但是終日汲汲營營、趨炎附勢、追逐名祿,對於濟世救苦的醫學反而非常輕忽,等到生病時才來病急亂投醫,把命延誤在巫術或庸醫手裡。加上他的家族本來人丁興旺,有兩百多人,可是十幾年間,族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之七八死於傷寒。看著族人的凋零,卻沒有能力救護,他決定棄官從醫,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期許自己有了精湛的醫術,「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救貧賤之厄,中可保命養身。」

  他先跟伯父學,他的伯父盡一切所知都傳授給他,常常跟他互動、討論。有一次,來了一個病人,年紀很大,身體很弱,無法正常大便,怎麼辦?年紀大,吃瀉藥,大便是瀉了,人也大概不行了,結果他的伯父還在苦思,張仲景就去炒蜂蜜。蜂蜜要炒到什麼程度?煉完蜜,如果把鍋翻過來,它全部掉下來就沒有煉對;如果全部黏在鍋子裡不掉下來,也不對;要成珠、成串才對。那要怎麼炒呢?一定是用文火,不能武火,還要攪拌,不攪拌就黏鍋。說起來很簡單,操作起來卻非常困難。張仲景慢慢弄,弄好了以後做個梃子,就趁溫熱塞進老人的肛門裡頭。塞進去不多久,大便就出來了,人也非常舒服,因為這完全純天然的東西,軟硬適中,非常人性化。

  中醫講究慢工出細活,這需要無限的愛心,若是覺得很煩的時候炒,一定不會成功;反之,如果是沒有智慧的爛好人,也不會成功。為什麼?因為擔心那個人會不會怎麼樣,心急也就不會慢工。現在敘述是很簡單,可是張仲景那時候才十七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不起吧!

  又有一次,張仲景的弟弟要去遠方做生意,就問這位高明的哥哥說:「我要注意些什麼?」張仲景就跟他講:「你一年後,會生一個搭背瘡。」我們手往背後碰到的地方長瘡的話就是搭背瘡。

  弟弟一聽就嚇壞了,他是醫門世家,當然知道「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這是中醫的俗語,凡是你得瘡,只要有名字的,會很麻煩;病,假如沒有名字的,大概也很麻煩。張仲景告訴他:「我現在給你一帖藥,你出去做生意,一年後如果背痛,就吃了這帖藥,可以把搭背瘡轉到屁股的肉裡頭。股上長瘡,當然很痛,但不會有生命危險。」這很了不起,搭背瘡可以轉移。張仲景告訴弟弟:「當你屁股那邊長瘡的時候,假如有一個醫生能夠醫好它,你要火速的把這消息傳達給我。」

  張仲景的弟弟到湖北經商,一切如兄長所料,屁股真的長了瘡,所以遍訪名醫,最後找到襄陽城同仁堂的王神仙。王神仙一看就說:「哇!你這是搭背瘡把它移到屁股上。」他的確蠻高明的,吃吃藥、貼貼藥膏就好了,張仲景的弟弟就火速把這個訊息傳回南陽。

隱姓埋名學醫術
青出於藍勝於藍

  張仲景接到消息就開始整裝,到襄陽拜師。他這樣高明的醫師,還要再去拜師,因為針對這個瘡他祇會轉移,不會醫。那時候他也才二十來歲而已,他去到王神仙的同仁堂,就跟店掌櫃的說:「我從遠方來,沒有盤纏,貴店能不能收我當伙計?」王神仙一看這年輕人長得眉清目秀,氣定神閒,果真是一個好幫手。而張仲景自己是醫生,當然知道怎麼掩藏自己的身分。

  王神仙很滿意這個年輕後輩,就先給他練習怎麼煮藥熬藥。你看!前面已經講過,張仲景其實很會煎藥,煮藥、炮製,當然沒兩三下子,就讓王神仙很滿意。其次就教他配藥,就是依開來的藥單去抓藥。中醫如果有師承的、有傳統的,藥擺在哪裡都固定的,不是亂擺的。所以如果我要到哪一家藥房抓藥,我不用問他藥放那裡,因為是統一的,這是保存下來的優良傳統,每家都一樣。如果我現在去哪家藥房一看,藥擺得不一樣,我就知道他不是師徒相傳,一定是半路出家。因為這行業有行規,隔行如隔山。所以張仲景也不用兩下子就學會。

  那王神仙還是沒發現他是醫生,直覺的認為他聰明過人,再來就讓張仲景坐在旁邊跟他學。這時候張仲景才開始學習,如果沒有前面那樣的虛心與沉潛,怎麼可能接觸到?後來,王神仙出外應診,張仲景就留在藥鋪裡頭幫忙看病。

  後來有一天,有一個老者騎了驢子,十萬火急到藥鋪說他的兒子得了急病,拿著王神仙所開的藥單來抓藥。裡頭有一味藥是毒藥,張仲景一看覺得那味毒藥的份量不對,王神仙用到五錢,可是張仲景認為應該是一兩。他也沒講,不動聲色,照樣的把藥抓給那老者。王神仙出診回來要去休息,張仲景告訴王神仙說:「師父,那個老者馬上過來,您不要躺下去。」王神仙很驚訝:「為什麼他會來?不是給他醫好了嗎?」結果話剛講完,那個老頭子就氣急敗壞的來,他說:「我的孩子非常危險,肚子絞痛,怎麼辦?」

  王神仙聞言變色,恐怕要吃官司,準備逃命去了。張仲景挺身而出,就說:「由弟子服其勞。」他去看診,用長針朝肚臍眼一刺,刺到什麼東西?刺到裡頭的蛔蟲,剛好刺到牠的頭,這一刺蟲就不動了,然後沒多久就拉出兩尺長的蛔蟲。張仲景回來跟王神仙報告,他說,那樣的毒藥,如果只用五錢會把牠打昏,等牠醒過來就會反撲,病人就會完蛋,所以應該用一兩。結果王神仙這個時候才知道張仲景是醫生,因為這不是他教的,就問他說:「你到底是何許人也?」方知他是河南名醫,馬上設宴款待,張仲景也就畢業了。

鐵口直斷醫術湛
虛心求教仁者風

  張仲景有一個好朋友在衙門裡頭當差,常常跟他下棋。有一天下棋的時候,張仲景發現朋友的病兆,就跟他說:「三個月之後,你會頭痛、失眠、小便增多。一年之後,你背後會長一個瘡疽,然後就命終。不過還好,我現在發現了,我給你一帖藥,你趕快吃,這些後面的問題就沒了。」那個朋友近廟欺神,不把它當一回事,藥單也沒看就把它丟掉。三個月之後,他就開始頭痛失眠,他想:「唉!哪一個人不頭痛失眠?也沒什麼關係!」再三個月以後,就開始飢渴難當,他覺得真的不對了,再去找張仲景。張仲景說:「上工治未病,到了病發就困難了。你好好去休養吧!不用太勞心,也不用太賺錢,什麼都不用了,好好安度這一年吧!」

  這個人就辭職、變賣家產,拿一些錢去遍訪名醫。走啊走的,走到了茅山。茅山在秦嶺、巴山這一帶,這些山脈,得天地之精華,中國藥材三分之二出自此地,所以名醫都出在那裡,道士也出在那裡。

  他把所有的家財全部送給茅山道人,出家做道士。一陣子以後,那茅山道人就問他:「你年輕好端端的,什麼因緣想要來做道士?」他就和盤托出原委,茅山道人就說:「這位醫生講的一點都沒錯啊!本來你只有死路一條。幸好你來到茅山,現在你每天要吃茅山產的水梨,每天吃一斤,等到沒有水梨,就吃乾梨,用乾梨來泡水喝。吃一年之後,健健康康,什麼病都沒發生。」

  一年後,這個朋友回家鄉了,反正病好了也不想當道士。張仲景看到他,嚇了一跳說:「你如何能活著回來?」他就把這一段經歷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了,馬上整理行裝,向茅山拜師去了。

  這兩段故事反映一個主題:中醫非常注重老師。就像張仲景,被後人尊為「醫聖」,因為他根據《黃帝內經》寫了《傷寒雜病論》,到現在為止,沒有一位醫生能夠超越他。但是只要是利他的、他有所不知的,無不不遠千里虛心去請教。

膽大心細救人命
不受餽贈醫者德

  他從茅山回南陽的路上,再度路過襄陽城,看到很多人圍著看一個告示,那告示裡頭講的是襄陽知府三代單傳,五十七歲才盼到一個兒子,偏偏一生出來就昏迷不醒,群醫束手,所以只要有人能夠醫他兒子的病,必定重重有賞。

  張仲景就問旁邊看告示的當地人:「這個知府為官如何?」當地人回答:「頗為清廉。」既是好官,他就去看看能否幫得上忙。

  張仲景撕下告示,當差的就把他帶到官邸見知府。官邸內堂裡頭襄陽城所有的名醫齊聚,大家看來了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不免覺得:「我們都不會,你怎麼會?」仲景看看知府的孩子,然後就叫僕人打兩桶井水,地上鋪了一個草席,將井水灑下,把那小孩子放在冰冷而濕的草席上。大家大驚失色,尤其是知府夫人,覺得不醫還好,如果這樣醫法說不定孩子就斃命。這是剛生下來的病嬰!怎麼可以放在冰冷的地方!大家一看都驚嚇不已!

  治療時,張仲景用一根很細的毛去刺激小孩的鼻子。結果不到半個時辰,這個小病號就哇一聲哭出來。孩子一哭就醒過來,也就活過來了。在場的醫生很不好意思,一個個的溜走了。知府大人就問張仲景說:「小犬到底是得什麼病?」仲景說:「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喝太多酒了,這孩子酒醉未醒啊!」

  知府要請他多留幾天。他說:「不行!我要回家,我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知府大人要重賞他,他也不要。他說只要一匹駿馬,可以讓他趕快回到南陽去就好了。知府大人說:「那簡單!」就送他一匹馬,一匹又老、又瘦、又病、又瘸腿的馬,張仲景也不以為意。因為不忍累死老馬,他就一路看病回南陽老家。

  到了家以後,他愣住了!為什麼?他的家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大宅院,他家原來不是這樣的!剛好他的夫人出來,告訴張仲景說:「襄陽城的知府,差人拿了一堆建材建大屋,建好了以後,還送了一堆藥。」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知府要給他這樣的老馬了吧!不能讓他太快回到家,否則他什麼餽贈都不接受,由此也可以看出醫聖張仲景的醫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