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與水的生命故事
        ─濕地


台北市立動物園推廣組輔導員 程禮怡


  記得小時候,我們生活的周圍常常可以聽到各種蛙鳴,春夏的夜晚又經常追撲點點的螢火蟲,到海邊時,總會與沙灘上急急忙忙的螃蟹不期而遇。這些美好的童年回憶,都來自於「濕地」。到底什麼樣的環境才叫「濕地」?就是土地在一年中,有一段時間是潮濕或浸水的狀態,但也有一段時間是乾的。從這個定義想一想,我們經驗中,哪些地方是濕地呢?像水田、池塘、洪水平原、沼澤、海灘、海邊紅樹林、河口的泥地等等都是濕地。這一類的地方,滿是泥濘,有些還有很多飛蟲、水蛭,好像很難去利用,所以大家就想盡辦法,把這樣的地方填掉、堆高,然後在上面蓋房子,以為這樣做是真正把土地發揮到最高的價值,可是,其實我們的生命財產正因為這樣,而遭到很大的劫難。

  怎麼說呢?要先從幾種濕地的形成說起。我們生活的這個島中央,由南到北是高聳的中央山脈,河川因此非常陡急,會沖刷山上許多砂石出來,當河水來到山下平原地區,河道變寬,水的流速漸漸變慢,於是這些砂石就會沿途一一被拋下;從大石頭開始,再來是小砂子,到了河口時,水的流速更慢,大部分的泥砂就被拋在河口,因此在河口形成廣闊的「沙灘地」。台灣主要的河川出海口,都有這樣的一大片灘地,例如黑面琵鷺棲息的曾文溪口。或者,當河口泥砂受到沿岸海流的影響,順著海岸開始堆積,形成沙洲,而沙洲與陸地圍成一片水域,就叫做潟湖,例如台南七股的潟湖。有時候,河口沙灘地會有水筆仔成群生長,因而形成了紅樹林濕地。另外,河流沿路拋下砂石,使河床變高,當豪雨引發洪水時,會因為高起的河床而改道,所以氾濫成災,這種洪水會氾濫的河谷平原,就是另外一種濕地「洪水平原」,像台北淡水河沿岸的五股、基隆河的社子地區。

  以「洪水平原」為例,我們為了創造建築用地,在河岸築起高高的堤防,然後在堤防內的洪水平原地區蓋房子,結果下大雨時超多的水量沒有空間暫存,就沖垮堤防,往它本來要走的洪水平原淹過去,但是就把蓋在這裡的房子給淹掉了,而且因為堤防突然潰決,洪水的力量很大,甚至把橋墩都沖斷,又洪水平原中多了許多建築物,水的流動不順利,淹水往往變得很嚴重。那怎麼辦呢?美國伊利諾斯州水資源調查局的一項研究發現:濕地的面積擴大─讓洪水回家百分之一,能使得洪水時的洪峰下降百分之八,所以,歐美有些地區,現在採取的做法是,「把水要走的地方還給水」,也就是把新堤防往後移,讓出洪水平原來。

  到了河口的地方,我們往往為了不要讓洪水平原區的城市淹水,就去清理出海口,把紅樹林或沙灘給挖掉,結果河水一下子就流入海中,但是在漲潮時,卻倒灌回來,淹掉海邊的地區。原來,紅樹林和泥灘地擋在出海口,不是礙事,是能保護我們的。以台南七股的潟湖為例,納莉颱風帶來的豪雨,順著溪水排入面積達一千六百公頃的潟湖內,所以七股地區沒有出現水災,因為整個區域有如一座天然水庫,既防洪也防止海水倒灌。

  換一個更積極的角度來看,滾滾洶湧的洪水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讓河水白白流走,豈不可惜。要將河水留住,濕地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濕地的土壤鬆軟多孔,就像一塊大海綿一樣,會吸收很多水。所以前面歐美的例子中,不但將大堤後退了幾百公尺,而且把讓出的土地,恢復成原有的濕地生態系。我們的老祖先們,也明白這層道理,就到處做埤塘,再用水圳串連起來,雨季時,上游的雨水先被樹林涵養住,流下來的水則潟往埤塘,不但蓄存超額的地表雨水,也減少了洪災;乾季時,圳道引水灌溉,雨季時所保存的水立刻派上了用場。這種埤塘,是一種人工濕地,對於人口密度大的村庄、小城鎮,是非常適合的排洪蓄水方法,而且在乾旱時,會增加空氣濕度,調節當地的氣候。這類埤塘,在土壤肥沃卻缺水的桃園台地上,曾經有上萬個,而宜蘭的雙連埤、台南的葫蘆埤則是比較有名的大型埤塘。

  濕地的好,還不止於此。因為它承接的水,會慢慢滲入地下,所以是地下水的重要補充口,全台灣目前到處都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只有桃園地區沒有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桃園現在仍有許多埤塘,可以大量補充地下水。原本台灣到處可見的水田,也可以補充地下水,但是現在許多都旱化,改種其他作物,補充地下水的功能就沒有水田那麼好了。如果是海邊的濕地消失了,那個地區的地下水補充會被海水取代,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水層,使地下土層鹹化,海水也會沿河道入侵四周土壤,使地表的土壤也鹹化。

  濕地裡面的水生植物和爛泥,可以吸附重金屬和過濾水,因此人工濕地,也被當作污水處理的好方法。台南縣仁德鄉二仁村,利用人工濕地處理家庭廢水,淨化過的水,清澈無臭味,可回收灌溉、澆花,而且這片濕地,風景優美,生物眾多,也將成為社區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濕地另一個大的特色,是由水帶來的有機營養物在濕地沈積,不但是水生植物的營養來源,也是水中小魚小蝦的食物,這些豐富的營養物質,讓水草生機蓬勃,也孕育許多魚、蝦、貝類、蟹類,而這些動物,又引來另一批捕食者,彼此之間形成了一個複雜龐大的網絡。濕地的生產力,可說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地區,根據生態學家尤金.歐頓(E.Odum)的估算,濕地的總生產量是一般肥沃田地的二倍半到四倍。以宜蘭雙連埤為例,廿公頃的濕地,就有多達八十多種水生植物,動物生態也相當豐富。而濕地中的水生植物,早已是我們重要的食物,例如水稻、空心菜、芋頭、蓮藕、茭白筍、菱角等。

  還有別忘了,小時候,夏夜此起彼落的蛙鳴,小水溝旁點點亮光的螢火蟲、田中滑溜的泥鰍、海邊跑來跑去的螃蟹,為我們的童年帶來許多的歡樂,這是現在物質文明無法取代的美好經驗。

  下次看到濕地時,不要再以為這是無用的爛地方,它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其實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當我們珍惜這來自大自然的恩寵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脈動,因著這美好的濕地,也生機勃勃的跳躍著。濕地的故事,只是大自然裡面的一個小例子,有太多我們以為沒有價值的大自然成員,其實和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的,但我們往往在真正了解之前,就已經傷害了他們,到時候才發現,原來損失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