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春


  傳統的記日法,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年四季正好可以區分為二十四節氣。

  住在黃河流域的中國祖先們,從太陽光照射在物體上所產生的影子,來觀察節氣的變化,發現天冷的時候影子很短,而最短的那一天是「冬至」。熱的時候影子很長,最長的那一天是「夏至」,所以最早發現的是「二至」,二至發現的時間據史上的記載是商周時代的《禮記》。接著又有日夜均分的春分及秋分,於是除「二至」之外又添加「二分」,然這並不足以徹底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又進一步分出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四立在《呂氏春秋》上有記載,二至、二分和四立是我們所稱的四時八節,後又細分出雨水、驚蟄、大暑、小暑等其他節氣,一直到漢朝,二十四節氣終於制定完成。

  雖然二十四節氣適用區在黃河流域,但仍是中華民族一項偉大的發明,到了台灣因為緯度的差距不盡相同,然先民配以特有的俗諺仍有其準確性。春有六個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聰明的老祖先除了看天吃飯,順著天時於農務忙碌之餘,也加入暖暖的人情味,讓我們一同來親近一下春的氣息吧!